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36.1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澄源堂 的原始碼
←
澄源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澄源堂'''<br><img src="https://pic.pimg.tw/yingtingshih/1545950289-3986898502_l.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yingtingshih.pixnet.net/blog/post/214094751 圖片來自pixnet]</small> |} 澎湖馬公'''澄源堂''',由[[鷺江]]薛詔光倡舉,建於[[光绪|光緒]]五年(1879年)的[[齋教]][[先天道]]齋堂(亦作菜堂),屬於萬全堂派下。<ref name="老斋堂1">{{Cite book|title=《台灣的老齋堂》|last=張|first=崑振|publisher=遠足文化|year=2005|isbn=986763005X|location=台北縣|pages=182-183|language=zh-tw}}</ref> 澄源堂是澎湖地區少見仍保持先天道禮儀的齋堂,歷史意義彌足珍貴,但澄源堂如同台灣本島的齋堂一樣,面臨空門化的現象。現今大多數人僅知其為私人佛堂,並不清楚澄源堂與[[齋教]][[先天道|先天派]]的淵源。 ==沿革== 光緒五年(1879年),薛詔光倡建澄源堂,由澎湖通判銜[[黃步梯]]慷慨捐地,搭建齋堂,勞役委請辛正中、黃悟修負責,並於光緒六年(1880年)竣工。,即指黃步梯,「別駕」為通判別稱,「烈侯」則是黃步梯的字。) 光緒16年(1889年),堂主辛修忠募款重新修繕澄源堂,翌年澎湖仕紳[[許棼]]乃撰〈澎湖媽宮澄源齋堂記〉碑文。 光緒21年(即[[明治]]28年,1895年),位於媽宮的鸞堂[[一新社]]因被[[乙未戰爭]]戰火波及,一度借用澄源堂([[齋教]]之[[先天道]])設壇,扶鸞濟世。 [[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間澄源堂仍持續運作,素有「澎湖第一才女」之稱的[[蔡旨禪]](1900-1958年)在大正13年(1924年)於澄源堂設帳教學,為澎湖地區首位女性塾師,七個月後,又被延攬至彰化福吉堂(今[[彰化福善寺]])平權軒教授漢文。 馬公街西町(今馬公市長安里)澄源齋堂。蔡氏旨禪,自幼長齋繡佛,係陳錫如是高足女弟子。工畫能文而書法猶為勁秀,彼郡人士多有持扇奉箋,託人求其書寫者。本月設帳於澄源齋堂,教授漢文。女生及門受業者,計十餘人。該氏每日午後二時必至留鴻軒聽講,四時方面堂授課。故湖海老人,調贈一聯-{云}-:「進作留鴻軒弟子,退為澄源堂先生。」蓋紀實也,澎湖百年來,以巾幗為漢文先生者,當以此為嚆矢。|《臺南新報》第7963號,大正13年(1924)4月23日,「澎湖信通」,〈巾幗設帳〉。 澄源堂在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一度被軍人及軍眷佔住侵占,建物也遭受破壞,蔡旨禪與其兄蔡陣聯手提起訴訟,直到民國45年(1956年)才輾轉討回廟舍,當時堂貌已面目全非,蔡旨禪只得出資重修澄源堂,翌年返回澄源堂擔任住持,可惜曠時未久,蔡旨禪於民國49年(1958年)與世長辭,繼任住持由蔡旨禪姪女蔡靜修(即蔡陣之女)接任。 ==齋堂與佛教== 佛教僧侶長住媽宮(今馬公市)的紀錄最早約莫於清代中葉,而佛教神祇如[[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萨|地藏菩薩]]也很早受到澎湖居民的奉祀,但澎湖地區綜觀有清之際澎湖都沒有真正的佛教寺庵,直到民國52年(1963年)媽宮首座正信佛教的佛寺出現之前,清季位於媽宮市區的齋堂-澄源堂與[[太和堂]],便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佛剎做為傳播佛教教義的據點。 ==文物== 光緒16年(1889年),澎湖鄉紳許棼([[白沙鄉 (台灣)|白沙鄉]]人)碑撰光緒十五年(1888年,即文中己卯年)澄源堂重修,次年竣工之情景,並描述澄源堂淵源與四周景觀,感念眾位信徒出力云云。此〈澎湖媽宮澄源齋記〉今仍存於澄源堂之中。 光緒十五年春,齋人辛修忠承掌澄源堂;越數月,置器用、高問門、原牆垣,百廢俱興。患堂中之無記,難垂不朽,屬余作文以記之。 余曰:媽宮勝狀,在澎湖之中;銜遠山、吞巨海,翠影飛銀濤、捲春晴秋陰,俱有萬千氣象。斯堂之奇觀者如此,前有亭、右有圃;亭可以儲字,灰圃可以植花果。 敬其軒,以為談玄之所;大其闕,以為得醬之區。 斯堂之市局者如此,若夫見義勇為、首倡是舉者,鷺江薛君詔光也。樂善好施、献其地者,左鄰黃別駕烈候也。徵工僦工、鞠躬尽瘁,由光緒己卯冬起、迨庚辰夏正,董七八月之勞役者,辛君正中、黃君悟修也。面其後,林君長青鴆集捐金,就鎮轅以前蓋一小店,以充香燭之資者,則中於所憲程公之命。凡此者,足以記斯堂乎。辛齋人曰:是其小者,請子為誌其大者。 余曰:信澄源之立也,始於薛君之倡建,終於程公之區畫。凡欲我澎湖清修之士,時或集此崇聖蹟、講皇論、敦綱常;橋梁傾圮則修之,枯骨暴露則瘞之,安老懷幼、扶危持顛,一切有裨於世者,靡不孜孜焉為之。由是而明心見性、正本清源,坎抽離補乾坤、定位道果圓成,無失澄源兩字之意耳。余敢闕筆,於是辛齋人合掌作克欣然告退。|光緒十六年正月望日 瞭山腐儒許棼撰記|〈澎湖媽宮澄源齋堂記〉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澄源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