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98.18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询 的原始碼
←
王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王询''' 一般指王珣(东晋大臣、书法家)(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珣]出身琅邪王氏,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后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其倚为心腹,累官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年五十二。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有文集十一卷。 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Infobox person | 姓名 =王珣 | 图像 = [[File:王询.jpg|无框|居中] [https://gss3.bdstatic.com/-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7214e0318d13632715edc535a9b4c7d1/838ba61ea8d3fd1f22ffded7374e251f94ca5f6c.jpg ] [https://baike.baidu.com/pic/%E7%8E%8B%E7%8F%A3/7903/0/838ba61ea8d3fd1f22ffded7374e251f94ca5f6c?fr=lemma&ct=single ]]]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349年 | 出生地点 =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 逝世日期 = 400年6月24日 | 国籍 = 中国(东晋 ) | 别名 =法护、王东亭 | 职业 = 东晋大臣、书法家 | 知名作品 =《伯远帖》 }}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王珣出身琅玡王氏,为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最初担任桓温的掾属,与同僚谢玄都被桓温敬重,后转任主簿。当时桓温正进行北伐,军中机要事务都交由王珣处理,军中文武数万人都认识他。 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不甘心被桓温指责,被逼承担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的责任,又因朝廷不处理其诉,便叛归前燕。当时王珣亦参与讨伐,于太和六年(371年)平定叛乱,王珣因功封东亭侯。其后转任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后,王珣调任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王谢交恶'' 当时,王珣娶了谢万的女儿,其弟王珉亦娶了谢安的女儿。虽然与谢氏结成姻亲,却互相猜嫌,后谢安更让二人离婚,王谢两家于是成了仇敌。当时谢安当国主政,在其意愿下王珣被任命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远地,便不去上任。后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调任秘书监。 ''孝武所倚''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去世。其后,王珣调任侍中,很受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倚重。后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任内深得当地士庶之心。 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事务。 太元十六年(391年)九月,王珣转任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 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及郗恢等人就以才学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亲待,被引为心腹。但王国宝等人此时依附辅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与孝武帝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孝武帝担心自己一旦去世,朝中必生事端,便分别命王恭和郗恢出任兖州刺史及雍州刺史,殷仲堪司牧荆州,作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辅重臣。 ''一似胡广''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为宠妃张贵人所杀,礼仪中的哀册和谥号议定都由王珣所草拟。 当时,王恭入赴山陵,不满王国宝乱政,于是有意起兵杀死王国宝。但当时王珣阻止,称王国宝罪恶未彰,人心皆恶时才顺应人心诛杀他,这就无往不利。当时王恭亦顾虑作为王国宝党羽的豫州刺史庾楷,于是打消念头。王珣却劝王恭静观事变,暂时按兵不动。王恭便放弃除掉王国宝的准备。后来,王恭对王珣说:“最近以来,我看你太像胡广了。”王珣说:“王陵因为在惠帝面前争执,陈平经常在一旁谨慎小心,沉默不语,你只看结果如何罢了。” 隆安元年(397年)正月,王珣任尚书令。 同年,王恭因获荆州刺史殷仲堪支持,上表陈列王国宝罪状,起兵讨伐他。当时王珣虽任尚书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杀,未及写遗诏以王珣为顾命大臣,故王珣只是因偱行事,不发一言。当时司马道子问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特意以未有参与朝政,故不会知道二人举兵之事为言。 而王国宝知道王恭讨伐自己,惊惶失措,王绪于是劝王国宝假称司马道子诏诛杀王珣及车胤,以诛除时望,并以司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当王珣和车胤前来后,王国宝却不敢杀害二人,反向他们问计,王珣即劝诱他自动解除他军政的权力,从而令王恭休兵。 车胤亦陈说利害,分析一旦王国宝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京口,若王国宝未能快速击败王恭而殷仲堪却已东下建康,就将受两军夹击。王国宝听后便很畏惧,于是上疏解职并致阙待罪,然而不久反悔,假称获诏官复原职。而当时司马道子亦想息事宁人,将所有罪责都推向王国宝,于是收捕王国宝并赐死他,更以自己有罪过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后就罢军还镇京口。 隆安二年(398年),司马道子畏惧王恭和殷仲堪等,于是听信谯王司马尚之树立外援之言,以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当时豫州刺史庾楷抗议但失败,于是怒而劝王恭讨伐司马尚之兄弟。王恭听后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广州刺史桓玄的支持并被二人推为盟主后就正式起兵。 司马道子在世子司马元显建议之下决心讨伐王恭,命王珣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面对桓玄大败司马尚之军,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备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便上还符节,获加授散骑常侍。 ''病重去世'' 隆安四年(400年),王珣因病解职。同年五月丙寅 (6月24日),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桓玄辅政时,改赠王珣为司徒。 =='''主要成就'''== ''书法'' 王珣工书法,传世书法作品有《伯远帖》等。《伯远帖》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信札。《宣和书谱》载:“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明代董其昌等都曾收藏,为乾隆三希之一。 董其昌称“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伯远帖》:“纸坚洁而笔飞扬,脱尽王氏习气。”安歧《墨缘汇观》评称:“有自然沉着之气。”《宣和书谱》称:“其家世学,草圣有传。今不见其草迹,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宣和书谱》还曾收有其草书《三月帖》,今不存。 ''文学'' 王珣有文集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十卷)。《全晋文》收录有《奏追崇郑太后》、《书》、《与范甯书论释慧持》、《重与范宁书》、《林法师墓下诗序》、《琴赞》、《虎丘山铭》、《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 =='''历代评价'''== 时人: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 桓温: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 王恭:比来视君,一似胡广。 桓玄: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殷阐:君以圭璋,资以明要。少长风流,举契理调。事扰皇家,道在君子。亮诚外内,寄内万里。契同风云,义贯终始。自昔索居,荏苒于兹。五载不觌,何日不思。呜呼若人,奄随化迁。古之遗爱,犹或兴言。承凶怆痛,慨然留连。 檀道鸾:珣学涉通敏,文高当世。 余知古:温在镇三十年,参佐习凿齿、袁宏、谢安、王坦之、孙盛、孟嘉、王珣、罗友、郗超、伏滔、谢奕、顾恺之、王子猷(王徽之)、谢玄、罗含、范汪、郝隆、车胤、韩康等,皆海内奇士,伏其知人。 王夫之:孝武疑道子之专,而徐邈进汉文、淮南之邪说;国宝就王珣与谋,而珣犹有卿非曹爽之游词;在廷之臣胥若此矣。 沈约: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民间。 范成大:为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董其昌: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轶事典故'''== '''短主簿''' 王珣和郗超都有奇才,受到大司马桓温的器重和提拔;王珣任主簿,郗超任记室参军。郗超的胡子很多,王珣身材矮小。当时荆州人给他们编了几句歌谣说:“大胡子的参军,矮个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欢喜,能叫桓公发怒。” '''大手笔''' 王珣曾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人,给了他一支很大的笔,那支笔的笔杆就有屋椽那么粗。醒后,很觉惊异。他对人说:“从这件事看来,我一定要成为大作家。”不久,孝武帝逝世,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负责起草,文采很好。 '''不可无年''' 王珣病重时,一次问王谧:“当世议论家父会以他比拟谁?”王谧答:“比拟王坦之。”王珣于是转身面向墙壁,说:“人真的不能短命呀。” '''哭吊谢安''' 王珣因与其妻谢氏离婚而与谢安交恶,至谢安去世后,他出京向王献之说:“我想去哭吊谢公。”王献之惊讶地说:“我就是希望你这样做。”王珣被去了谢安的丧礼。他到后,督帅刁约阻止王珣:“大人活着时,不会见你这个客人。”但王珣不理他,直接走进去哭吊,并且哭得十分伤心。 '''奕奕悟捷''' 王珣曾与桓熙兄弟一同乘马出游郊野,同行的人都紧随着桓熙兄弟,唯独王珣独个儿在数十步后跟着,众人都不明白其动机。出游过后,桓熙等人都已经十分疲倦,回程时原先走在前的人都像属官,唯独王珣精神抖擞的在前,时人都赞他的机智敏悟。 =='''家族成员'''== '''父祖''' 王导,王珣祖父,东晋开国功臣,官至丞相,封始兴郡公。 王洽,王珣之父,王导第三子,官至吴郡内史。 '''兄弟''' 王珉,王珣弟,与王献之齐名,官至中书令。 '''子孙''' •儿子 王弘,东晋官至尚书仆射。南朝宋官至太保、领中书监。 王虞,南朝宋廷尉监。 王柳,南朝宋光禄大夫。 王孺,南朝宋侍中。 王昙首,南朝宋侍中、太子詹事。 •孙子 王锡,王弘子,南朝宋官至江夏内史。 王僧达,王弘幼子,娶刘义庆女,南朝宋中书令。因不礼待路太后亲族路琼之而对被其怨恨。后因高阇作乱之事被诬而遭赐死。 王猷,王柳子,南朝宋官至侍中、光禄大夫。 王远,王孺子,南朝宋光禄勋。 王微,王孺子,王远弟,南朝宋中书侍郎。 王僧谦,王孺子,王微弟,南朝宋太子舍人。 王僧绰,王昙首子,娶宋文帝刘义隆嫡长女东阳公主,南朝宋历任侍中、吏部尚书,被刘劭所杀。 王僧虔,王僧绰弟,通音律,知天文星相,南朝宋官至尚书令,南齐时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此外,《南齐书·王僧虔传》载,刘宋江夏王刘义恭王妃为王僧虔“同堂姊”,疑亦为王珣孙女 =='''学术论文'''== 樊利杰. 魏晋风流--王珣《伯远帖》赏析. 《 青少年书法 》 , 2006 由智超,张绮云. 王羲之书法的唐摹本. 《 文物天地 》 , 2002 孙景文. 潇洒古淡东晋风流-王珣《伯远帖》赏读. 《 中国书法 》 , 2014 张源. “三希堂”墨宝. 《 山西老年 》 , 1994 东晋 王珣 行书伯远帖卷. 《 中国书法 》 , 2015 =='''文献记载'''== •《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晋纪三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晋纪三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十·晋纪三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吴郡志·卷十》 •《书史会要·卷三》 = =='''参考资料'''==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珣字元琳。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珣转主簿。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悉识其面。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从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希安旨,乃出珣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迁秘书监。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安卒后,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 </ref> <ref>《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太元十五年九月)丁未,以吴郡太守王珣为尚书右仆射。 </ref> <ref>《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太元十六年)九月,癸未,以尚书右仆射王珣为左仆射,太子詹事谢琰为右仆射。 </ref> <ref>《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转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复领太子詹事。 </ref> [[Category:東晉軍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