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8.1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硬币 的原始碼
←
硬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硬币'''(coin;specie;hard currency;hard cash;piece),即 用金属铸造的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代的宝德铜贝,距今已3000多年。 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94081398037349939.html?fr=bks0000&word=%E7%A1%AC%E5%B8%81 硬币怎么写]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3924003701,2750291598&fm=253&fmt=auto&app=120&f=JPEG?w=626&h=439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一)古代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 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国已完成了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内部又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部又有很细的分工。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交换活动,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2)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3)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等等。 (二)古代货币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 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发展及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汉“五铢钱” 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以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 == 介绍与分类 == 硬币介绍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普通流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1]。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 分类 硬币“本职”是充当流通中介。但随着收藏和投资需要,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币。虽然对硬币可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但从集藏需要出发,按照发行目的进行分类应是最本质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为: 流通币 这是原本意义上的硬币,发行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主权发行机构按面值投放市场,交换中按面值流通。流通币由普通金属或贵金属制成;发行量不限,一般较大;发行年代可以间断或连续;同一面值同一图案硬币有不同发行年代。按其实际使用情况,又可分为“已退出流通”和“正在流通”两种流通币。 ①主币与辅币流通硬币元币(长城币,牡丹币,菊花一元)是人民币主币;流通硬币中只有角币、分币才叫人民币“辅币”。 ②流通币的收藏。流通币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币可被收藏,当前对初涉硬币集藏的币友来说流通币收藏还是主体。 当然流通币的收藏价格通常高于甚至远高于其流通价格,所以对这类币来说,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将品相优美的。面值较小的币“攒”起来。即以流通价格代替了收藏价格。但是这种办法受到国别、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难集“全”。 收藏币 收藏币发行的目的不是为“流通”服务,而是为硬币“收藏”服务,通常由主权发行机构以高于或远高于面值的价格售出。它不充当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但可作为收藏品(商品)在市场流通。如我国1984年面值10元的熊猫银币发行价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过说明它是“币”而不是“章”。也决不会有人用此币作为10元流通币使用。 收藏币一般由贵金属或普通金属制造,必须限量发行(几枚到上百万枚),而且要公布发行量。收藏币一般只有一个特定的发行年代,不能连续发行。 所以,收藏币虽是硬币中的一种,但一般只在一个有限的圈子里“流通”。广大公众从未使用过,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 纪念币与收藏币:长久以来,纪念币这一名词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币的同义语。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纪念币是主权发行机构经过批准(美国需经国会通过),为了纪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发行的硬币,其目的是借助于硬币这一“大众传媒”来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但是纪念币可以是流通币也可以是收藏币。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币似乎更具有宣传优势。如美国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1/4美元流通纪念币在实际流通中和常规1/4美元硬币完全等同,如可用于打投币电话。而美国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1/2美元收藏纪念币发行价即为11.5美元,只有在钱币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币,一般美国公众不了解,也见不到此币。诚然,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收藏币为纪念币,但收藏币的内涵要比纪念币宽广。它应该包括:纪念币、生肖币、风光币和各种主题币(如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各种主题币似乎很难 套用“纪念”这一概念,但属于收藏币无疑,即由主权发行机构以高于面值价格出售,一般用贵金属或普通金属制造和精制,限量发行并公布发行量,一般每种币只有一个特定的发行年代。 由于收藏纪念币发行机构所获的利润远高于流通纪念币, 所以世界各国(特别是某些中小国家)收藏纪念币的发行已有“滥发”之势。个别国家一年发行近百种收藏纪念币。其特点是材质多为贵金属,大量发行精制币,总发行量较少,甚至将一些与本国毫无关系的人物事件列为本国纪念币内容(如利比里亚发行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纪念币)。这些币在发行国基本不销售,而是有目的地倾销到特定地区,以获取暴利,甚至内外勾结,坐地分利。这种现象已日益为广大公众和收藏者所识别,并遭到非议。显然,如果纪念币大都成为收藏纪念币,它的“宣传教育”作用本职无形中大为缩小,不过仅在收藏者中“纪念”而已。 至于本应流通的流通纪念币实际上大量“沉淀”,并不流通,甚至高价炒卖,应被视为不正常的特殊情况(如我国新发行的各种流通纪念币)。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主权发行机构在发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责任与问题。 一句话,纪念币只是收藏币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硬币在流通中的宣传教育作用,应该多发行流通纪念币,少发行收藏纪念币。为了满足广大收藏者的需要,应该扩大纪念币以外的各种收藏币发行。并建议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币这一名称,将收藏币与纪念币加以区别。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有意识地将流通硬币转变为收藏币的情况。这就是各造币厂将当年该厂所生产的未流通及流通硬币封装为造币厂套币,或专门为收藏者生产精制套币。国外常称之为非流通法币。至于钱币商将未流通(或已流通)的流通硬币自行进行各种封装出售,当不属此范畴。 投资币 发行投资币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规的“收藏”,而是为了保值和增值。投资币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贵金属(银、金、铂、钯)制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币”形金属锭块。 投资币虽也由主权发行机构发行,但常无面值或面值是象征性的(表示为主权发行机构认可的“币”),发行量和发行年代并不重要,市面图案相对固定,便于辨认(如加拿大枫叶银币,南非克吕格尔羚羊金币)。重要的是制币贵金属成色和币重。 投资币价格主要根据贵金属价格变化而涨落,一般为所含金重量或纯银重量再加以3%~10%的附加费。 所以投资币不过是“币”形贵金属,便于保存和交易(较之金锭、金条、金项链、金戒指),并能保值和增值。这类币按其本质似应译为“锭”币,但不通俗;因其成色较高,应称为“纯”金银币,但多加一“纯”字似乎累赘。若简称为金银币,又易与金银收藏纪念币混淆。所以建议仍以“(贵金属)投资币”这个名称为最佳选择。事实上一般硬币收藏者并不涉及此领域。 区分流通币与收藏币 准确的原始资料应是主权发行机构发行时的公告(或说明)。不少国家(地区)也定期出版收藏币(纪念币为主)图册。但在一般钱币目录(手册)中并未明确加以区分,以下判据可供参考。 1.材质。收藏币多为贵金属。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没有流通金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没有流通银币。 2.发行年代。收藏币一般只有一个特定发行年代,成组收藏币(如生肖币,保护野生动物币,奥运会币)常有不同发年代。而同一面值同一图案流通币常连续多年发行。 3.发行量。发行总量在万枚(0.01百万枚)以下的大体不会进入流通领域。但发行量达百万的也可能是收藏币。 4.品相等级。精制级为收藏币。 5.交易价格。交易价格中只有未流通级和精制级的大体是收藏币。交易价格中有极美级。优美级以及更低等级的大体是流通币。但有极美级的也可能是收藏币,因在交易过程中币品品级降低。交易价格中只有未流通级的也可能是流通币,因为该币刚刚发行,流通时间很短,还没有形成极美级或优美级交易价格。 总之,[[收藏币]]与流通币的区别必须[[综合判断]],而且常有例外。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550 经济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硬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