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1.1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箫 的原始碼
←
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箫.jpg|350px|缩略图|右|<big>箫</big>[https://img.alicdn.com/i4/2064680646/TB2zZ9roDXYBeNkHFrdXXciuVXa_!!2064680646.jpg 原图链接][http://www.mrshuhua.net/shpgthauaatsgus/ 来自 名品轩 的图片]]] '''箫'''又称洞箫,是中国古老的吹管[[乐器]],特征为单管、竖吹、开管、边棱音发声。“箫”字在[[唐朝|唐代]]以前本指排箫,唐宋以来,由于单管竖吹的箫日渐流行,便称编管箫为排箫,以示区别。至于“洞箫”之名,则来自于箫管底端之开孔。 其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 ==历史== [[汉朝|汉代]]以前,无论是横吹还是竖吹的管乐器,都可称为笛,从马融《长笛赋》<ref>[https://www.doc88.com/p-7794045352903.html 精品从古箫的复制看马融的《长笛赋》],道客巴巴,2014-11-29</ref>可知,竖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侧,而后[[西汉]]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与今传之洞箫基本上一致。汉代王褒曾作《洞箫赋》,然而文中有“参差”一词,故应是指[[排箫]]。 笛曲的最早记录见于[[晋书]], 但只说“三弄”却并未记录曲名,此曲之谱已不存在,仅存有据此改编而来的古琴曲[[梅花三弄]]。 唐代,开始以“笛”专称横吹之[[笛子|笛]],至于竖吹之箫,则因其长度为一尺八寸,称之为“尺八”,并传到日本成为“古尺八”。而“箫”在唐代以前则是用来称排箫。 [[元朝|元代]],宴乐之器已有五孔箫的记载,也将箫与排箫做了区别。箫在之后的宫廷礼乐都有广泛的应用。 [[明朝|明代]],单管直吹的“箫”、多管的“排箫”、横吹的“笛”有了更明显的区别。现存最早的独立谱见于《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为[[工尺谱]]。[[清朝|清代]]有任兆麟的《箫谱》一书。 到二十世纪,彭祉卿于《今虞琴刊》发表〈新制雅箫图说〉,发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便于与[[琴]]音合奏,现在的八孔箫是据此发展得来,强调其十二平均律便于乐器合奏。 ==形制== G调六孔全音箫、六孔半音箫及八孔箫的[[音孔]]排列。 ===粗短型=== [16]管体较粗而短之箫,为传统古洞箫,或称“南箫”。以南管[[洞箫]]为代表,桂竹、孟宗竹、石竹制成,前五孔、后一孔,十目九节,吹口为V字形。[[音色]]浑厚深沉,吹奏时双臂抬成凤凰展翅之势。 ===细长型=== 管体较细而长之箫。如琴箫,又称“北箫”,是中国北方后来发展出的箫种。由彭祉卿发展出来的琴箫体型比较细小,故音量较少。管身较长,没有竹根头,有箫盖,多以紫竹制作。传统洞箫是一体成形。琴箫出现后,有于吹口与按孔之间加上金属套环,把箫管一分为二,便可以像单簧管、木笛那样调整音准。而三节箫的出现,据前[[香港中乐团]]乐师陈树桂忆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香港粤曲乐师向[[广州]]的乐器厂特别订制一些箫,除了要在吹口与按孔之间加上[[金属]]套环外,还要在第一按孔下再加上金属套环,得以分为三节,便于携带。 [[六孔箫|6孔箫]]/8孔箫<ref>[https://feng.ifeng.com/c/7l5ReKARWFF 六孔箫和八孔箫的指法表],凤凰网, 2019-3-16</ref>:6孔箫亦有所谓“全音箫”及“半音箫”。“全音箫”即是传统的6孔箫,音孔平均分布。而“半音箫”则先以十二平均律定出8孔的孔位,但是第2孔及第6孔不开孔,故看起来音孔分布不平均。 U口/V口/唐口:吹口内削而切割成U字或V字则称U口或V口。唐口则是尺八的开口,外切。 ==视频== ===<center> 箫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怎么样自学箫 一个月学会箫 </center> <center>{{#iDisplay:k084475ib3m|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返回「
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