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72.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羌人 的原始碼
←
羌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羌人</big> ''' |- | [[File:7853606ccabacf73.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kPmLkEk74TkKIMkLELjb8TkKIMkbELjboJmLkEkL8TkKIKmrELjbkImUHpGz2IOzXejb0Ew%20dByOsG0OV%2FzPs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TEl%20OKjbxHUwElKJ6wu9DxqR6wu981qR7zOM%3D_1126751550&query=%E7%BE%8C%E4%BA%BA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7853606ccabacf7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羌人''' == 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和汉人,藏人的关系较深。 以羊为图腾(早先以畜牧业为主),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 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称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分布概况'''== 羌,古族名,又称西羌。 最早载于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卑湳、卑禾、婼、参狼、钟等,在今四川境有白马羌、牦牛羌(越嶲羌)。 东汉,“西羌”专 指羌人中内迁定居于陇西诸郡的一支。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间,有宕昌、邓至、白兰、党项诸羌。 居住分散,多以迁徙农牧业为主。 但与汉人杂处者,则早在战国、秦汉时已逐渐定居农耕。 羌人部落首领多受历朝册封。 建立过后秦政权。 宋时党项羌建立西夏政权。 宋以后逐渐分化并与周边各族融合。 现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后裔。 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而是对许多不同民族的统称。 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方式。 而古羌与羌族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族群历史'''== 据传羌人的始祖为黄帝,也有说是炎帝。 其最初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称之为“羌”、“西羌”、“氐羌”。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 如果从黄帝部族的有关传说与考古发现相对照,更可以说明黄帝部族的属性。 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姬水在今天陕北(泾河),黄帝部族原先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考古上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对应。 《[[左传]]·哀公九年》也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后东向进入中原地区,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 从西边来的黄帝取代了属于神农系统的炎帝,而东方的蚩尤时也强盛起来; 黄帝战胜蚩尤,于是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 传说黄帝统治期间发明了许多东西,例如养蚕制丝就是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而中化文化的承载物汉字则是由黄帝的造字史官仓颉发明的。 “羌”、“氐羌”。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记录了大量有关“羌”和“羌方”的活动。 甲骨文关于“羌”和“羌方”的记载中,从活动情况看,商代羌之疆域广大,大致据有今甘肃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 著名族群有“北羌”、“马羌”等。其经济生活仍以畜牧业为主。后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联军。 氐羌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 《'''山海经'''·海内经》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 氐羌,乞姓。” 《逸周书·王会解》说“氐羌以鸾鸟”。 孔晁《注》云:“氐羌,与羌不同,故谓之‘氐羌’; 今谓之‘矣’。” 如是,羌是大名,氐是羌中的一种,因羌的种类很多,所以称氐为“氐羌”。 据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 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 ‘姜’之即‘羌’……‘姬’之即‘氐’。” 如是,氐羌实为共同种,盖其后进,是有此称。 至汉晋以后,氐羌逐渐分流,成为介于华、羌之间的又一民族。 戎、羌戎。 周文献中常以戎概称西方非华夏文化圈内诸族。 如《礼记·王制》:“……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又《大戴礼记·千乘》载:“……西辟之民曰戎,劲以刚。” 考戎当为炎黄族群之后进者。 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羌人是实行火葬的。 顾颉刚认为:“晋、秦诸国周围都是戎、狄。” 这就是说在今山西、陕西南省境内生活于戎、狄文化的,远较生活华夏文化的为多……戎里也有姬姓的,也有姜姓的,使我们知道姬姜诸姓本出于戎。 见于史载的“戎”族群,先后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陆浑之戎”和“义渠”等。从发展水平上说,他们是介于姜、羌之间的类型。 任乃强指出:“羌语中,适于耕种的河谷叫戎……羌与戎的区别,就是牧与农的区别。 '''西羌''' 氐羌族群世居西方,而留居原地者依然保存其经济和文化传统,广布于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因此,汉晋史籍又常称之“西羌”。 西羌族群甚多,史载“凡百五十种”。 在今甘肃、青海、陕西地区的有:先零羌、烧当羌、钟羌、勒姐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沈氐羌、虔人羌、牢姐羌、卦养羌、彡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当阗羌、滇那羌、黄羝羌等。 在今新疆则有西夜、蒲犁、依赖、无雷、葱芘、白马、黄牛、阿色等。 西藏有发羌、唐牦;内蒙古有南山羌。而西南地区则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 '''各民族'''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中国:汉族、羌族、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僳僳族、景颇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 缅甸:缅族(三千五百万)、克钦族(景颇族,一百五十万)、克伦族(近五百万)、克耶族(二十余万)、钦族(一百余万)、若开族(二百六十万)、爱伲族(哈尼族,五万)、僳僳族(三十万)、崩龙族(德昂族,二十万)、拉祜族(五万)等。缅甸总人口约为五千五百万---六千万之间。羌人民族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印度:今印度阿萨姆邦的诸民族,约二千余万人。 泰国、越南、老挝等国也有少量的羌人民族。 <ref>[https://baike.sogou.com/v18357.htm?fromTitle=%E7%BE%8C%E4%BA%BA&ch=frombaikevr 羌人],搜狗百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9 中國民族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羌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