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65.1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 的原始碼
←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19/12/19/3014333_1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lslp.mohw.gov.tw/web/news/news_in.jsp?np_no=NP1576826239225&lang=tw 圖片來自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small> |}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民間俗稱'''樂生院''',是[[台灣]]一座公立[[醫院]],為[[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之一。 樂生療養院有新舊兩院區。舊院區又稱為[[樂生療養院舊院區|樂生療養院療養院區]],位於[[台北捷運]][[台北捷運橘線|橘線]][[迴龍站]]附近,省道[[台1線#支線|台1甲線]]旁,門牌為[[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794號,但實地範圍橫跨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及[[桃園市]][[龜山區]][[迴龍 (台灣)|迴龍里]]。新院區位於舊院區旁,行政區隸屬桃園市龜山區。新院區原名為迴龍醫院,現改為'''樂生療養院迴龍院區''',主建築為兩棟地上八層地下一層的大樓,其中一棟作為舊院區民眾使用。 樂生是台灣第一間痲瘋病院,作為慢性傳染病、癩病防治的專門機構。百年前,癩病特效藥尚未問世,加上對痲瘋病的不瞭解。早年[[痲瘋病]]被誤認為無藥可治、且高傳染性的瘟疫。所以,當初是遵循了在[[柏林]]舉行的「第一屆國際癩病會議」(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eprosy Conference, Berlin, 1897)的建議,採行「強制收容,絕對隔離」政策。政府強制病患進駐樂生,幾乎就註定老死其內,院方對於院內病患懷孕的態度,也是採取強制墮胎的手段,導致墮胎失敗產下的下一代,有身心障礙的問題。院內有一碑立於1947年,為當年院長吳文龍所題「以院為家、大德曰生」,正是當時隔離政策的寫照。 新院院位於桃園市,為地上8層、地下一層之現代大樓,設有急性病床188床與身心科日間照護47床,提供大迴龍地區門急診及住院之醫療服務。 醫療服務除提供24小時急診外,尚有住院(一般急性病床、加護病房、全責照護病房、復健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及急性後照護病房)、開刀房、復健中心、一般及精神日間照護、洗腎中心、健檢管理中心(各類體檢)、社區醫學、臨床檢驗及生理檢查、放射線檢查、護理之家、出院準備、居家護理及安寧療護等醫療照護服務。 門診科別齊全,設有一般內科、肝膽腸胃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胸腔內科、腎臟內科、免疫風濕科;一般外科(肝膽腸胃及直腸)、泌尿外科、骨科、體外碎石門診;家醫科、職業傷病特別門診;婦產科、小兒科、復健科、皮膚科、耳鼻喉科、身心科、眼科、牙科、中醫、營養諮詢等二十多種科別。 ==院史== ===日治時期=== 1927年([[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昭和]]二年),[[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決議創建[[癩病]]療養院。1929年(昭和四年),療養院正式開工。初期計劃容量為100人<ref name="nenpo14">{{cite book|title=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 昭和十四年年報|editor=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year=1940}}</ref>。 1930年4月,完成了三棟患者住宅,其餘還有本館一棟,消毒等功能一棟、浴場一棟、炊事場一棟、暫時收容處一棟,加上其他倉庫與官舍等,共完工有一千二百十餘坪。首任院長[[上川豐]]則在10月時受任。11月1日,總督府療養所的官制公布,定名樂生院,並在15日舉辦開廳式。12月22日開始收容病患,而剩餘的初期建築也在12月時陸續完成<ref name="nenpo14"/>。 1932年4月16日,樂生學園開園。1933年4月,容量達到115人。同年12月,第一次擴建完成,新設大屯寮、七星寮、竹仔寮與平和寮。1935年4月,容量達到227人。第一號十坪住宅光山舍則在10月時完工。到了1936年,第二次擴建完成,使得容量達到327人。第三次的擴建則在1937年4月完工,容量此時達到427人。到了1938年,第四次的擴建完工再使療養院容量達到587人。1939年時,再達到700人<ref name="nenpo14"/>。 容量與實際收容人數變化如下<ref name="nenpo15">{{cite book|title=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 昭和十五年年報|editor=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year=1941}}</ref>: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年份 | 1930 || 1931 || 1932 || 1933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 容量(人) | 100 || 100 || 100 ||115 || 115 || 227 || 327 || 427 || 587 || 700 || 700 |- ! 收容人數(以年底計) | 6 || 103 || 114 || 118 || 117 || 223 || 354 || 443 || 628 || 680 || 635 |} 療養院初期採強制隔離、禁婚之管理。地址為「臺北州新莊郡新莊街頂坡角字頂坡角145番地」。院區橫跨[[台北州]][[新莊郡]][[新莊街]]大字埤角及[[新竹州]][[桃園郡]][[龜山庄|龜山-{庄}-]]大字塔寮坑(今稱[[迴龍]]地區,行政區屬於[[新莊區]]及[[龜山區]]),最初名為'''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後來改採不禁婚政策,但須結紮。 日治時期,樂生院在今中山路一側設有鐵絲網,防止院民逃跑或是路人擅入,在今中山堂和指導所的中間設有圍牆和鐵門,是區隔醫護人員和病友的界線。根據樂生院民的描述,最初期的醫生為日本軍醫,常使用的藥物為[[阿斯匹靈]]、[[紅藥水]]、[[凡士林]]、[[碘酒]],包紮是用病床撕下來的舊床單,用後消毒再使用。 ===戰後時期=== 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由於延續日治強制隔離政策,致使病患愈來愈多,陸續擴建病舍至六十多幢,有近千張病床。1945年,賴尚和代理院長。1946年,吳文龍任院長,採半開放,不禁婚,不結紮。後來治療藥物發明,患者不再需要強制隔離,樂生的病人才逐年減少。陳文資院長時期,在行政大樓第一進的崗哨設有軍人守衛,如發現有院民想跨越鐵絲網逃跑,就會警告或對空鳴槍。院民與世隔絕了數旬年,直到1954年,才撤除鐵絲網,慢慢開放讓院民回家。1956年,院民取得身分證,享有投票權。同年,台灣引進了有麻瘋病特效藥之稱的「[[達普頌|DDS]]」,提供給100名院民試用,但在缺乏醫生指示下服用,有些病友服用過量,破壞[[紅血球]],使神經痛更加劇烈。 在1940年代末期,[[宣教士]]的力量也進入樂生療養院。1949年,在樂生療養院內的'''聖望教會'''(1952年由孫理蓮宣教士募款興建禮拜堂)擔任義務傳道的蔡信生長老,邀請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Lillian R. Dickson)宣教士進入院中救助病患。<ref name="愛在">孫理蓮(Lillian Dickson)著.芥菜種會編譯小組譯.[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8098 愛在樂生:一位母親歷經艱難,照顧一千個絕望病人的故事]宇宙光出版.2016年12月.頁36-39.ISBN 978-957-727-498-4.</ref>孫理蓮在1950年連結[[芬蘭]]籍宣教士白信德醫師(1909-1979,Signe Berg)入院設立臨時診所,為病患義診;又在1952年後連結「小兒麻痺之父」[[畢嘉士]](Olav Bjørgaas)、「埔里阿公」[[徐賓諾]](Bjarne Gislefoss)、德國護理師杜愛明等醫療宣教士進入院內,提供院民醫療與物質的資源。<ref name="李貞德">李貞德.[http://www2.ihp.sinica.edu.tw/../file/2201UmmXtXY.pdf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新史學16卷2期.2005年6月.頁116-118.</ref>1954年,孫理蓮在基督教先鋒報負責人[[包霖]]的贊助下,於樂生療養院中成立「工藝所」、「兒童舍」和希望之家,讓兒童病患有獨立的庇護之家,並鼓勵病人在職業治療中重拾人生的尊嚴。<ref name="愛在"></ref><ref> 悲歡樂生 = Outside the world / 張平宜撰文 ; 林國彰, 張蒼松攝影。</ref> 1961年,「台灣省癩病防治規則」訂立,廢止強制隔離,改為門診治療。但因社會的誤解,對於院友購物的金錢、信件都要經過消毒水或清潔手續後才接受。1969年,病舍達61棟,收容1050名病患。1979年,日本船業鉅子、知名[[右翼]]大老[[笹川良一]]捐建「笹川紀念館」。1993年,[[台灣省政府|臺灣省政府衛生處]]曾計畫樂生院整建為「公共衛生中心」,因[[台北捷運|臺北捷運]]相中此地為[[新莊機廠]]預定地而無法轉型。根據部分資料顯示,台北捷運的機廠原本預定於[[輔仁大學|輔大]]後山,但相中樂生有鵝卵沙石的山坡地,因此才改至樂生療養院;新大樓開工,經費來自「癩病防治五年計畫」,共9億3469萬元,原計畫興建適合院民居住與活動的低層、家庭式平房,落成時是兩棟相互隔離的迴龍醫院。 至今老病患逐漸凋零,現有約128位院民(包含居住於新、舊院區及院外院民)。 ===戰前院民告日本政府案=== 2005年10月25日,樂生療養院戰前院民告日本政府應依隔離違憲『漢生病補償法』支給補償,[[東京地方裁判所]]裁定勝訴。宗田昌人向[[國際愛地芽協會|IDEA]]-Japan森元理事長詢問[[國際愛地芽協會|IDEA]]-Taiwan分會可能性,獲允諾協助成立。11月7日,樂生保留自救會發起「呼籲台灣立法委員連署反對日本政府上訴行動」,獲得立委87人連署支持。 2006年1月31日至2月3日,日本[[日本參議院|參]][[日本眾議院|眾議院]]投票支持修法,結束上訴,全面補償台灣樂生院及韓國小鹿島戰前漢生病被隔離患者。 ==參見== * [[樂生療養院舊院區]] * [[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列表]] * [[臺灣文化資產遭破壞列表]] * [[小鹿島病院]] ==参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醫院]]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