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54.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裴頠 的原始碼
←
裴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裴頠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裴頠.jpg|缩略图|cente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585824408&di=5e9bd4bcad9878e50f04607684e1852a&imgtype=0&src=http%3A%2F%2Fwww.kaiwind.com%2Flsbl%2F201301%2FW020130116738682652364.png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76d2c0102ei45.html 来自新浪微博]]] | 出生日期 = 267年 | 出生地点 =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 | 逝世日期 = 300年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哲学家、官吏 | 主要成就 = 提出崇有论 }} 裴頠(267~300年),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哲学家,司空裴秀之子。<br> 颇有雅量,见识高远,通古博今。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之职。永康元年(300年),为赵王[[司马伦]]所害,终年三十四岁。晋惠帝复位后,追赠本官,谥号为成。<br> 坚决反对王弼和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主张: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頠得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成为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晋书》]]收录于裴頠列传。 == 人物经历 == '''早年生活'''<br> 裴頠(wěi)有雅量而见识高远,通古博今,从小知名于世。晋武帝下诏让裴頠袭爵,裴頠坚意辞让,皇帝不许。<br> '''初入官场'''<br> 太康二年(281年),征召为太子中庶子,迁为散骑常侍。晋惠帝即位,转任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当初,裴頠兄之子裴憬没有官爵,裴頠陈述其先祖功勋,赐爵为高阳亭侯。 <br> '''平叛有功'''<br> 元康元年(291年),杨骏将要被杀时,杨骏党羽左将军刘豫,陈兵于门前,遇到裴頠,问太傅杨骏在哪里?裴頠骗他说:“刚才在西掖门遇到太傅,他坐着素车,带着两个随从往西边去了。”[[刘豫]]说:“我到哪里去找他?”裴頠说:“应到廷尉。”刘豫听了裴頠的话,遂离开杨骏而去。随即有诏让裴頠代替刘豫兼左军将军,屯兵万春门。杨骏被杀后,裴頠因功当封武昌侯,裴頠请求封给[[裴憬]],惠帝竟封给裴頠次子[[裴该]]。裴頠又向晋惠帝陈请,裴憬本是嫡子,应袭巨鹿郡公爵位,先帝恩旨让我袭爵,辞让而不准。武昌侯应是我所受,特请求转封裴憬。裴该当时已娶了公主,故惠帝不听。 <br> '''完备礼乐'''<br> 裴頠迁至侍中。当时天下暂时安宁,裴頠上奏请修建国学,将经书刻于石碑。皇太子读书开讲明义,陈酒馔祭祀先师孔子,饮宴祭祀射箭各种礼仪,都很有秩序。又令荀藩实现其父荀勖的遗愿,铸钟凿磬,完备郊庙朝会时的礼乐制度。裴頠博学多闻,兼通医术。 <br> '''上表直言'''<br> 荀勖修订音律及度量衡时,得到一把古尺,比当时所用尺子短四分多。<br> 裴頠上书说:“应改革各种度量器具,若不能全部改革,可先改太医用的衡器。称药物有差错,就会与神农、岐伯定的用药标准不符。药物的轻重,差一分一两就大不相同,可以致人死命,为害尤深。古人寿命长,今人寿命短,未必不是这个原因。”这个意见终于没有被采纳。<br> 乐广曾经与裴輎清谈,欲以理说服裴頠,然而裴頠谈论内容丰富广博,乐广笑而不能对。世人以为裴頠是言谈之林薮。<br> 裴頠因贾后不喜欢太子,上表直言,请求提高太子生母谢淑妃的位号,又上奏增设护卫东宫的后卫卒吏,提供三千士兵,于是东宫宿卫兵共万人。后迁为尚书,侍中官职不变,又加光禄大夫。每授予一个职务,裴頠未尝不殷勤辞让,有时上表上疏十余次,博引古今成败的事例以成文,读者莫不寒心。<br> '''忧心朝政'''<br> 裴頠深忧贾后乱政,与司空张华、侍中贾模商议欲废贾后而立谢淑妃。张华与贾模都说:“皇上自己无废黜贾后之意,如我等专断行事,皇上内心不以为然。且诸王血气方刚,贾后朋党,必有异议,恐怕灾祸一触即发,那时身死国危,也无益于国家社稷。”裴頠说:“公所考虑的确有道理。但贾后昏聩,无所忌惮,不久将使天下大乱,这该怎么办呢?”张华说:“你们两个目前还为贾后所信任,可在其左右殷勤以祸福相劝戒,可望不要出现太悖理的行为。幸而天下尚为安宁,可以过几年悠闲日子。”这个计划遂被搁置。裴頠早晚劝说姨母广城君,使她告诫贾后要像对待亲生子一样对待太子。有人劝告裴頠说:“你有幸能在宫内外尽情说话,可直陈己见,如意见不被接受,则可以病为由而退隐。这两条如不赶快行动,就是再上十次表,大难也难以避免了。”裴頠慷慨叹息良久,竟没有这样做。裴頠后来迁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官职不变。他虽是贾后的亲戚,然而德望素高,四海之内,无人说他因亲戚关系而晋升,而惟恐他不居高位。不久皇帝又使裴輎专任门下事,裴頠坚决辞让,皇帝不听。<br> '''上书劝谏'''<br> 裴頠上书说:“贾模刚去世,又让我接替此职,这就满足了外戚的愿望,是显示用人偏私的举措。皇帝亲族哪有能力自保,他们只知道依靠亲戚攀援不放。然而汉代二十四个皇帝,只有孝文帝、光武帝、明帝不重外戚,他们的外戚才得以保全,也不是这些外戚特别贤良,而是因为他们处在安全的地位。昔日鲁国的穆叔不办越礼的宴乐,我也不敢接受超出常规的诏命。”又上表说:“咎繇为虞之谋士,伊尹为商之宰相,吕望辅周,萧何张良佐汉,皆建树功业,光被四极,泽及嗣君,咎单、傅说、祖乙、樊仲,亦有中兴之功。这些人或发现于乡鄙,或提拔于民间,岂不是崇尚才德的举动,才使这些朝代达到盛世之美吗?遍观近世,不能仰慕古代尚贤之风,沉溺于近侍之情,多用后妃亲族,以致天下不安。汉朝疏广劝诫太子不宜以舅氏为官属,前人以为是知礼。况朝廷为何一定要取用外戚,即使是亲疏才德相等,还应该先用疏者,以表明朝廷用人特别公平,汉世不用冯野王,就是例子。”表呈上以后,皇帝又特下诏开导,敦促其上任。当时陈准之子陈匡、韩蔚之子韩嵩同在东宫侍奉太子,裴頠进谏说:“建立东宫,是为了储备帝王之才。与太子交游接触的,必须选拔英俊人物,成年有德之人。陈匡、韩嵩年幼柔弱,不懂做人之道立身之节。东宫应是体现少年早成的表率,而今有童子侍从的名声,不是垂范远近的正大之理。”愍怀太子被废时,裴頠与张华苦苦争谏而惠帝不听。裴頠深深忧虑当时风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在世人心目中名望很高,口谈玄虚,不遵礼法,倚仗当权者的宠信,白吃俸禄,无所事事;至于王衍之类的人,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世务为己任,互相仿效,世风衰败,于是著《崇有论》以阐释当时的弊端。王衍之徒,交互进行对裴輎攻击驳难,但都不能使裴頠屈服。<br> '''壮年被害''' 赵王司马伦谄媚巴结贾后,裴頠很厌恶他。司马伦多次请求官职,裴頠与张华坚决不许,因此深为司马伦所怨恨。司马伦又暗地图谋篡位,欲先除掉朝中有德望的大臣,就趁废贾后的时候,把裴頠也杀了,终年三十四岁。惠帝复位后,追复裴頠本来官职,以卿礼改葬,谥号为“成”。让他的儿子裴嵩嗣爵位,任中书黄门侍郎。 <br> == 主要成就 == '''哲学思想'''<br> 首先,裴頠认为,总括万有的“道”,不是虚无,而有“有”的全体,离开万有就没有独立自存的道,道和万有的关系是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他的观点有力地批驳了“贵无”派认为万物背后有“道”、万有背后有“无”的唯心主义观点。<br> 其次,他主张,世界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并不需要有一个虚无的“道”来支持,万有并不以“无”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裴頠深刻阐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客观性、外部条件的客观性、事物法则的客观性以及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等基本原理。 再次,万有最初的产生都是自本自生,万有既然是自生的,则其本体就是它自身,“无”不能成为“有”的本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在裴顾看来,万物的本体就是事物自身的存在,万物皆因“有”而生成,不能从“无”而派生。同时他又认为,“无”是“有”的丧失和转化。<br> 最后,他认为,“无”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有”才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积极的影响。他说:“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也就是说,心灵和实践是两码事,不能认为心是无的。工匠不是器物,但是,制造器物必须依靠工匠。 <br> 裴頠认为,《老子》的主旨在于通过对“本”的强调,提醒人们不要离本逐末。但是后来魏晋时期的责无论者背离《老子》的本来宗旨,“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深列有形之敝,盛称空无之美”,玄风愈煽愈炽,于是整个社会盛行清谈之风,背离社会现实。裴頠认为按照贵无贱有的论断,必然取消伦理价值。 <br> '''学术主张''' 在学术上,裴頠信奉《老子》、《周易》,属于“正始之音”的清淡名士流派。所谓“正始之音”,即指曹魏正始年间玄学清谈之风,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其内容,正象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自此之后,竞相祖述。”但从裴頠本人来看,他还很关心西晋的治乱,不能说不颇主之安危。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学术上的信仰。 究其原因,就是,当时的名士崇尚老庄,—方面是崇尚老庄放达自然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崇尚《周易》、《老子》中的理辨思想,所以有人说“正始之音”,实质上是“理赌”,即理辩,是很有根据的。裴頠也是善于理辩的名士,当时的人就将他与王衍相比,也说明了这一点。 [[Category:西晋军政人物]] [[Category:哲学家]] [[Category:210 宗教學總論]] [[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 [[Category:190 倫理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裴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