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105.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襄阳古城墙 的原始碼
←
襄阳古城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襄阳古城墙</big> ''' |- | [[File:襄阳古城墙.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襄阳古城墙 |} '''襄阳古城墙'''位于现[[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 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体现了明代的汉族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2001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襄阳城筑于汉,历经水患兵燹,屡圮屡建,城墙初为土墙。宋时改建为砖墙,城门也由单一直出直进式改成屯兵式瓮城门。明初,湖广行省平章邓愈对古城进行扩建和维修时,为加强防御能力,使城北与汉水紧连,因而在东北角筑新城。据陈锷《[[襄阳府志]]》载:“凡周二千二百二十一丈七尺,得一十二里一百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下倍之。垛堞四千二百一十,窝铺七十,门六,俱有月城,角楼各一,花楼十。万历时知府万振孙题。城北汉为濠,计四百丈;东南西凿濠,共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东门曰阳春门,东长曰震华,南文昌,西曰西城,北曰拱宸,小北曰临汉。建国后因扩建道路,东、南、西城门均被拆除。为加强对古城墙的保护,已按原貌修复。现古城墙基本为是明代墙体,城墙全长7377米,其中有护壁砖墙6408米,平均高度10.84米,最高处11米,最低处7米,底宽13—15米,顶宽6—11米。护城河疏浚,全长5060米,最宽处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为我国第一宽护城河。襄阳城1956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护城墙又叫襄阳城墙、襄阳古城墙,为什么叫护城墙?一说是和襄阳护城河相对应。位于现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 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今襄阳公园用以供游客泛舟),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ref>[https://www.meipian.cn/1m9zo6rk 游襄阳古城墙 品味历史故事] , 美篇 2018-09-22</ref> 2001年6月25日,襄阳古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变革== 襄阳护城墙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阳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进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明[[洪武]]初年,汉水南岸北移,为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遂将城向东北扩展,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墙坚固,护城河最宽处达250米,易守难攻。 建筑特点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于明代所建,外砌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南、北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共有6座城门: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城门由明[[万历]]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额。 除了六个城门之外,另有四座角楼,名曰[[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三座角楼皆已颓圮,唯于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楼)。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处有[[鼓楼]](昭明台),于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 清[[顺治]]二年,知县[[董上治]]再题额: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现仅存一座临汉门楼,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风雨灾害而倾颓,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重大事件 东汉初平三年:[[孙坚]]围襄阳,后中箭重伤而亡 378年-379年:东晋襄阳保卫战 1267年-1273年:宋元襄樊之战1643年:[[李自成]]攻克襄阳后,自称“新顺王”,并改襄阳为“襄京” 1948年7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襄阳城,并俘虏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立法委员康泽。 ==城墙文化==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 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f30061j1ar2|480|270|qq}} <center>看到不一样的襄阳古城墙!</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襄阳古城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