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36.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下 的原始碼
←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原文及解读89.jpg|thumb|350px|right|[http://n.sinaimg.cn/sinacn12/225/w640h385/20180506/aed0-hacuuvt9217685.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391117054_17cf0b4fe001006s8d.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 原文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译】 == 子路跟随孔子,落在后面。碰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放下拐杖,便去锄草。 子路拱手站着。 老人留子路回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并介绍会见了他的两个儿子。 第二天,子路继续赶路,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这是隐士。”要子路再回去找他。子路到了,老人却已走开了。 子路说:“不去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能废弃呢?为了使自己一身干净,却破坏了重要的社会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但道义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 【注】 == 《朱注》: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 《康注》:盖人分气于天,凡人类皆同胞,义当救之。君子之栖栖周流,皇皇从仕,以行其救民之义,发其不忍之心也。如亲戚有疾,虽知不愈,仍必奔走求药以救之。 == 【记】 == 这三章非常着名,都是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隐者的评论和孔子的回应。孔子很尊敬这些人: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同时也说明自己积极入世的理由:“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应该说,这是情真意深的。“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屈从于因果的自由。 朱注五伦,中国历数千年而不坠者,与此种社会结构、社会观念有关。君臣即今上下级职务关系,其原则是“义”,即公平、正直,奉公守法,不偏袒营私,不欺上压下;夫妇有别者,家庭价值(family value)也:非止于爱,而且有恩,彼此长年帮助提携,宽容谅解,尊老抚幼,亦大难矣;父子有亲,动物界止于母子,此则要求父慈子孝。对比当今单亲家庭多为母子者,能无慨然。凡此五伦,经新解后,当仍有益于当世。 == 原文 ==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 【译】 == 隐逸的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身心,是伯夷、叔齐吧。”认为“柳下惠、少连,放弃志向,侮辱身心,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这样了。”认为“虞仲、夷逸,虽然隐居却放言高论,一身干净却处世灵活。我和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 【注】 == 《朱注》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可也。 == 【记】 == 孔子将自己与这些高尚人士相比拟,显示自己灵活性更大,不拘泥于一种形态。如前所说,灵活性(“权”)展现出个体的主动性、独特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甚为重要。 == 原文 ==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 【译】 == 大乐师挚到了齐国,第二乐师干到了楚国,三乐师缭到了蔡国,四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乐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摇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伴奏的阳、敲磬的襄到了海滨。 == 【注】 == 《朱注》:此记贤人之隐遁以附前章。 == 【记】 == 这章纯记事,并无孔子言语,说的是这些乐师游走散失,流落四方,真是“礼崩乐坏”。言乐,不止言音乐,指的是传统制度、体系的崩溃。 == 原文 ==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译】 ==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松弛、怠慢亲族关系,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老朋友老关系没有大过错,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 【注】 == 《朱注》胡氏曰:……周公训诫之辞。鲁人传诵,久而不忘也。其或夫子尝与门弟子言之欤。 == 【记】 == “施”本是“弛”,阮元《论语校勘记》:“施、弛,古字通。”这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氏族体制重血缘亲族等等“老关系”,正是儒学由来,而影响三千余年,至今遗风尚在。 == 原文 ==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 【译】 == 周朝有八位人物: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 【注】 == 《朱注》:此篇孔子于三仁、逸民、师挚、八士,既皆称而品列之;于接舆、桀溺、丈人,又每有惓惓接引之意。皆衰世之志也,其所感者深矣。在陈之叹,盖亦如此。 == 【记】 == 此章已不可解。也没说是孔子讲的,这些人的事迹均不可考,伯、仲、叔、季排列,似是家族兄弟。本篇十一章大都讲不同于或不同意孔子的“隐者”。时衰世乱,好些贵族们纷纷离开城市,逃避政治,孔子却仍汲汲世务,与他们成了映对。其实,人之所以能“参天地赞化育”者,正因为秩序未定,偶然性极大而才知命、立命,奋力以求,固不同于服天安命以避世隐逸,此孔子之高出于诸隐者处。<ref>[https://www.vrrw.net/wx/27358.html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原文及解读]</ref>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5%ad%94%e5%ad%90 孔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