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82.18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辛冬妹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 的原始碼
←
辛冬妹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重定向 [[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辛冬妹)]]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196835/pexels-photo-1219683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是[[中国]]当代作家辛冬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 把读书和旅行扯在一起,看似不搭,但究其内在,其实是相关的。 读一本好书,是[[愉悦]]心情的事。一次愉快的旅行,不也是与心情有关吗?我把读书当作一种自在的旅行,正是从心情这个点出发的。 对于读书的选择,不同年龄的人,[[自然]]选择不一样。年轻人追求快节奏,选择碎片化阅读的多,阅读的时间、地点有些随意,大都以移动端阅读为主,随时随地随性而读。读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喜欢就行,开心就行,或者说流行就行。年龄大些的人读书,比较注重仪式感,喜欢捧书而读,不习惯用移动端阅读,觉得读电子书感受不到阅读的内在。比起在电子屏上“爬楼”,我感觉在纸质上翻着书页舒服,有快感。更重要的是,在书本上读,可以圈圈点点,偶或写上几句甚至一段文字。读一本书,喜欢一篇[[文章]],我习惯在空白处写些句子,瞬间的感悟,片言只语,即时留下,过后品味,还真有些回味。 这样读书,与旅行有些相似。真正的旅行是慢节拍的,走走停停,可以选一处凉亭,坐下来慢慢打量四周的风景;可以和不相识的人拉上一段话,完全是轻松自如的。还可以随手拍拍花草,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不管有名无名,只要喜欢,只要觉得新奇,就拍下来。实在累了,可以找一个小旅馆歇歇脚,第二天再出发。这样的旅行,甚是惬意,于身心都大有益处。尤其在秋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瓜果飘香,随处走走,就像在读一本书,欣赏一幅幅画,有如水墨的、水彩的、抑或是一幅幅油画,丰收之景、劳动之乐,尽在其中,享受异常[[丰满]]]。 捧书而读,我就常常这样,今天读上一段,或明天读上一段,不紧不慢,有空的时候,有心情的时候,就读一段,没负担。读书是轻闲时的享受,要的就是一份恬静和闲适。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我就把安静地读几本书当作一次轻松的旅行。比如江西作家傅菲的散文集《故物永生》。“埋着最亲的人,种出吃不厌的菜蔬,这样的土,就是故土。在一个院子里,最敬爱的人,慢慢老去,老的只剩下一把摇椅相伴,一盏昏暗的灯照着旧年的木窗,便是故园。”幽静的文字,[[缠绵]]的心绪,[[复杂]]而略带忧伤的情感,还未翻书,单从封面上这短短的文字,就让人生出一番情感来。书的名字也很特别,着眼“故物”,写的却是永久的生命,不灭的记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悠闲,也很享受。好书需要一点一点读,需要把心绪放平了读。傅菲先生的这部作品,文字本身就给人以深深的沉淀感,读的时候,需要慢慢读,像是品茶,抿一口,再回味一番,直到深入心底,慢慢升腾起一种异样的情感。比如《床》:“在屋舍,最安静的一角,属于一张床。”读着读着,我的心绪随之涌起。小时候在老屋住着的岁月,床的记忆很深。那时候的床,并不属于某一个人,我家兄弟姊妹多,未成年,三五人挤在一张木板床上。那时候的床,只能叫“躺板”,板上铺着破席子,甚至稻草,根本没有床的味道。但那就是床,是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的床。读罢文章,我止不住在书的空白处“补白”:“一张床,陪伴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到老去,到进入另一个世界,躺着的姿势很安详。这样的一件故物,的确是永生的。”同样让我心绪难平的文章还有《摇篮》《灯》(煤油灯时代)《木箱》等等。这些故物,都是我小时候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东西,慢慢读着,情感的波澜起伏,身心被震撼,此番感受,真应了一句话:“读书之乐唯读书者知。” 间隔的时候,我又断断续续读着余华的一部讲稿,书名叫《米兰讲座》。书中收录了余华2018年11月13日到15日三天时间在米兰国立大学的讲稿,另有一部分是与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一些大学、文学杂志及知名作家就中国文学话题进行交流的文字。书名叫讲座,内容读起来轻松,有如听作家本人在与读者、[[作家]]、学者侃侃而谈,平缓、自在,随性、随意,完全没有知名作家的那种居高临下感,也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比如他在米兰的讲座,他讲文学、文化和文明,讲了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作品《如此苍白的心》,讲了俄罗斯的一个导演塔可斯夫基如何讲故事,然后讲中国鲁迅的《孔乙己》。最后谈文学作品的叙述技巧,讲东西方文学的区别。后面又讲他自己的故事,与他作品里的人物故事,甚至讲他的人生经历与他作品人物的塑造。完全是白话式的叙述,读来如行云流水。 我平时读余华的作品不多,《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为数不多的几篇也是草草而读,有的根本没读过。比如《第七天》,这篇[[小说]]]写的是中国人死后做头七的事。这个题材不新鲜,写进文学作品,而且作为故事主体写,难度却很大。余华借人死之后的第七天这个特定的叙述主体,赋予了人于生命之外的意义,很有社会的厚重感。读书的时候,感觉作家就坐在台上,或者就在你身旁,听他娓娓道来,慢条斯理,或轻声细语,身心都不会有那种累的感觉。 对于读书之乐,黄仕忠先生所著随笔集《书的诱惑》中写道:“当深入某一作家的心灵,便是得到了一个永生不渝的知己,静夜之时,每可作心灵的对话;虽或偶尔相别,也必时时挂念。” 读着书,品着美妙的文字,身心产生的愉悦,这大概也是一种旅行了,而且是极其[[轻松]]自在的旅行。<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辛冬妹,生于[[江西]]万载。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辛冬妹 读书是一次自在的旅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