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82.2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郑万隆 的原始碼
←
郑万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郑万隆</big> ''' |- | [[File:图片1郑.jpg|缩略图|居中|[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63e55ea421d71f7a.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郑万隆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44年 性 别: 男 |} '''郑万隆''',河北安次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校有机化学系。历任北京市农药一厂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长篇小说《[[响水湾]]》、《[[纸鸟]]》、《[[渴望]]》、《[[同龄人]]》,中短篇小说集《[[红叶在山那边]]》、《[[当代青年三部曲]]》、《明天行动》、《[[生命的图腾]]》等。<ref>[https://book.douban.com/author/4552571/books?format=pic&sortby=collect 郑万隆 的作品]豆瓣读书</ref> ==基本信息== 拍摄《[[新红楼梦]]》的文学顾问。 ==作品介绍== '''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异乡异闻三题——〈黄烟〉、〈空山〉、〈野店〉》、《[[走出城市]]》与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遍地风流]]》,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的一个早晨]]》,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商州]]》、《[[浮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李锐的《[[厚土]]》,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金牧场]]》等作品,同为1985年寻根文学潮流开始后的代表性作品。 对于寻根文学的认识,郑万隆认为“每一个作家都应该开掘自己脚下的‘文化岩层’。”(参见《[[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郑万隆《我的根》)他的这一主张挖掘了文化结构的命题。为韩少功提出文化心理结构的再造和重建提供了启示,促进了文化寻根运动的开展 。 郑万隆关于寻根文学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是《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从植根于“文化岩层”谈起》(见《作家》1986年第1期) 。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郑万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