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42.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鐵路局(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鉄道部) 的原始碼
←
鐵路局(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鉄道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鐵路局(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鉄道部)'''<br><img src="https://mocfile.moc.gov.tw//images/original/b0b93103-f5dc-408a-9b8c-0e386409ecea.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1.html 圖片來自國立台灣博物館]</small>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ref>[https://168.motc.gov.tw/theme/news/post/1906121101418 交通部長現勘國定古蹟鐵道部,瞭解古蹟園區規劃再利用],交通安全入口網,2014-02-02</ref> 是[[臺灣]][日治時期]]的[[官營鐵路]]專責機構,隸屬[[臺灣總督府]]轄下,為今日[[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的前身。 辦公廳舍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列為[[國定古蹟]]。 == 歷史 == *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稱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後又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 *日本明治33年(西元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稱為[[臺北工場]]。 *日本明治41年(西元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 。 *日本明治42年(西元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 *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日本大正7年(西元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直到日本昭和9年(西元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 == 原鐵道部廳舍及建築介紹 == 台灣鐵路管理局舊廳舍,為日治時期的鐵道部辦公場所。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包含主建築廳舍(鐵道部)、工務室、電源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食堂與八角樓(廁所)。 一、鐵道部:日本大正7年(西元1918年)鐵道部廳舍第一期完工,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由鐵道部下屬各課室使用。 鐵道部廳舍為磚木構造,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正面以兩座塔樓塑造為主要入口意象,一樓順著路口轉角設計圓弧造型,兩側各設三根古典柱式,二樓為雙柱支撐的兩米陽臺外廊,單斜屋頂上置大型老虎窗,一樓大廳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空間,由木作中央樓梯至二樓,室內多數天花板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採用臺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 二、食堂:由「職員食堂」與「經理課會計係辦公室」兩棟建築組合而成,職員食堂建築於日本昭和7年(西元1932年),為木造二層洋式建築。經理課會計係辦公室建築於日本昭和16(西元1941年),同為木造二層建築物,設計者與營造者皆不詳。 以樓梯與走廊連接廳舍及食堂。食堂屋頂金屬托架做工精緻,屋身木料多為二度使用其他拆卸建築的再生木材,室內天花板及屋樑外表採用德式工法拉毛質感,一樓外牆使用[[拼接式]]德式雨淋板。 三、八角樓男廁:建造於日本大正8年(西元1919年),為磚造一層樓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因職員以男性為主,因此只設置男廁。 屋頂砌石板瓦,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為通風口,和外牆間由八根鋼筋混凝土樑相連接,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有門便所則分佈於八角形的的兩個邊,每個邊有兩間共四間,便所後方設置便於清除的戶外化糞池。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風格。 四、電源室:建造時間早於日本大正14年(西元1925年),可能為機械發電,或為蓄電廠的單層供電場所,歷經多次增建,為配合南廳舍、北工廠的基地走向,平面形成曲折特殊角度。構造為有扶壁柱磚造承重牆身,木造桁架屋頂,上方設有俗稱太子樓的[[通風]][[散熱]]氣窗。 五、工務室:建造年代應在日本昭和9年(西元1934年)臺北工場遷出後,為洋式風格單層木造建築,立面開窗佔牆面八成,強調室內採光。最下端為鋪設防蟻混凝土地基、中間為雨淋板及灰泥牆體與門窗開口,屋頂形式為四坡水,鋪設棧瓦。 六、戰時指揮中心:位於園區西北側,日本昭和18年(西元1943年)興建,為鐵道部高層員工避難之處,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露出地面約7公尺高,為避彈而採圓錐造型,外部防護壁為戰後因應國共內戰增建。內層入口設有防爆鐵門,下層埋入地下,室內壁面有包括車站、橋樑、河川、隧道在內的全臺鐵路圖,並有通風口與地面相連。 七、清代機器局遺構:捷運松山線於2006年施工時發現,石砌牆高兩公尺餘,牆身為夾心構造,兩側為疊石、中央以粘土與卵石填充。試掘地下約60公分處發現石板古道。石板古道每隔50餘公分鋪有南北向石條,石條約為城牆石尺寸,其間鋪以卵石,與舊照片所見石版道路形式相同,為[[劉銘傳]]推行洋務運動時期所建機器局相關建築。 八、臺北工場:原名為[[車輛修理工場]],建造於日本明治42年(西元1909年),面寬24公尺,南向朝廠內與北向朝大稻埕。各設有塔樓與山牆,圓弧山牆後方設有太子樓,是供廠房通風換氣的氣窗。東西向兩側共以六股承重磚拱牆組成,形成六座拱門供車輛進廠維修的六股軌道通過。 屋頂為兩坡落水,屋架為採用跨距達17公尺的洋式鐵軌桁架,是劉銘傳推行洋務運動時,購入歐洲廢棄鐵軌,採用鐵軌熱熔式鉚釘(rivet)鉚接焊組而成的第一代大稻埕臺北火車站棚架鋼構,屋面鋪設亞鉛板瓦。 戰後改為臺鐵禮堂,朝向廠內的南向立面拆除原本切角屋頂木造玄關,增設一座古典三角山牆的弧拱門廊,並拆除太子樓與圓弧山牆改為三角山牆。 建造市民大道拓寬馬路,拆除北側雙塔樓與兩座拱門的開間進深。捷運松山線路線劃定後,禮堂位於地下路線通過的上方,為了施工需要由捷運局向臺鐵購地預定拆除老禮堂,經專家學者勘查,認為這座建築乘載臺鐵人各種局內活動的共同記憶,捷運局清除室內地坪挖掘出原有工場為放置修車鐵軌,由卵石與混凝土構成的道床地坪,以玻璃纖維翻製拓模記錄並保存少許道床混凝土塊。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鐵路局(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鉄道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