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159.2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阿道夫·布希 的原始碼
←
阿道夫·布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阿道夫·布希'''(Adolf Busch,1891年8月8日-1952年6月9日)德國小提琴家與指揮家。他在德國的基根(Siegen)出生,而逝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吉爾福德<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dolf-Busch | title =Adolf Busch | publisher =www.britannica.com | language =英文 | accessdate =2019-04-24}}</ref>。布希一共有兄弟八人。年幼時家中經濟很困難。但儘管如此,熱愛音樂的製琴家父親還是讓他的兒子們學習音樂,他的哥哥弗裡茲(Fritz Busch,1890-1951)是指揮家、大弟赫曼為大提琴家。排行第二的阿道夫,對待音樂就如同娛樂一樣,學習的同時,週末也在俱樂部演奏玩樂。阿道夫·布希曾就讀科隆音樂院後,師從小提琴大師[[約瑟夫·約阿希姆]]。<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ccr.com.tw/Artist/95471 | title =亞道夫‧布許與布許弦樂四重奏 | date =2015-11-13 | publisher =WARNER MUSIC | accessdate =2019-04-24}}</ref> ==傳奇的布希四重奏 == 即使已經過了一個世紀,布希四重奏仍像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與小提琴家[[佛裡茲·克萊斯勒]]一樣深深地影響後代音樂家,尤其是1932-38年間在倫敦灌錄的[[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作品,更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阿道夫·布希與友人組成布希絃樂四重奏。幾度團員更替,從1921年到1951年解散為止,布希絃樂四重奏為後人留下豐富而且珍貴的音樂遺產。除了演出絃樂四重奏,阿道夫·布希也與年方十八歲的年輕鋼琴家[[魯道夫·塞爾金(Rudolf_Serkin_)]]成為二重奏搭檔。後來塞爾金不但是布希絃樂四重奏固定合作的核心對象,也成為阿道夫·布希的女婿<ref> {{cite web | url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4116362477900&kw=%E4%BA%9E%E9%81%93%E5%A4%AB+%E5%B8%83%E8%A8%B1+%E5%B8%83%E8%A8%B1%E5%BC%A6%E6%A8%82%E5%9B%9B%E9%87%8D%E5%A5%8F&pi=0 | title =亞道夫布許與布許弦樂四重奏: 華納錄音全集 (16CD) | author =亞道夫.布許/ 布許弦樂四重奏 Adolf Busch/ Busch Quartet | date =2015-11-12 | publisher = 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 accessdate =2019-04-24}}</ref>。塞爾金幾乎可以說是成為這個絃樂「四」重奏的「最佳第五人」了,也由於他的合作,讓布希四重奏在曲目選擇上更多元。<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ctcrareviolins.com/zh-TW/News/Detail/296/%E9%8C%84%E9%9F%B3%E5%A4%A7%E5%B8%AB-%E2%94%80-Busch-%E5%9B%9B%E9%87%8D%E5%A5%8F | title =錄音大師─Busch四重奏 | date =2013-06-02 | accessdate =2019-04-24}}</ref> 雖然當時同期還有許多傑出的四重奏在德奧地區活動,不過無庸置疑地,布希領導的這個四重奏團已經被公認是最頂尖的第一名團,他們的票房相當好。1921 年在義大利的巡演獲得很高的評價與迴響。他們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經常在義大利演出,且許多名人指名他們的表演:甚至在1932年受教宗庇護十一世 ( Pius XI ) 邀請,在教廷演出。不過,實際上,他們還有一個更大的瘋狂粉絲,就是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也是少數被允許可以觀摩布希四重奏練習的人。 == 對希特勒說不的男人-聖人音樂家 == Tully Potter在他的書“阿道夫·布希:一個正直音樂家的一生”(Adolf Busch: The Life of an Honest Musician<ref name="Potter2010">{{cite book|author=Tully Potter|title=Adolf Busch: The Life of an Honest Musician|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17KjgEACAAJ|year=2010|publisher=Boydell & Brewer|isbn=978-0-907689-50-8}}</ref>)中寫道:阿道夫·布希不僅是一位全能的音樂家。在艱難時期,他也是道德燈塔。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四重奏演奏家,兩次世界大戰中最忙碌的獨奏小提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但在他的聲名如日中天時,他高貴的人格尊嚴卻為他的命運帶來戲劇性轉折。 1933年納粹掌權後,[[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就開始系統性的迫害德國猶太人。許多著名的猶太音樂家,包括[[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奧托·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和[[艾曼紐·費爾曼]](Emanuel Feuermann),都被迫離職或離職以示抗議。1933年4月,在希特勒掌權數週之後,布希領導的布希四重奏決定停止在德國的巡演。他同時發表了這樣的聲明:“由於我的基督徒同胞對德國猶太人的行為,令我覺得有必要中斷我在德國的巡迴演奏會。”當年,布希先生是唯一一位著名的非猶太德國音樂家,因為堅持原則而離開德國。當年也只有極少數非猶太歐洲音樂家(包括[[阿圖羅·托斯卡尼尼]]還有[[帕布羅·卡薩爾斯]])他們出於同樣的原因決定停止在德國的表演。於是他遽然終止在德國如日中天的演奏事業移居瑞士。納粹黨羽為了擔心輿論壓力,曾試圖吸引布希回國,當時他的回應是"如果你把希特勒吊死在中間,戈林(H. Goering)左邊,戈培爾(J. Goebbels)在右邊,那我就會回德國。" 隨著反猶太律法席捲整個歐洲,他在1939年底和布希四重奏成員移居美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一場悲劇。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小提琴家供過於求而且美國人對室內樂的興趣有限。布希雖然能夠維持生計,但他的名聲則已不再。此外,他對他心愛的祖國所鑄成的一切感到絕望。<ref> {{cite news | url =https://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3296604576005193516575586 | title =The Man Who Said No to Hitler | author =Terry Teachout | date =2010-12-10 | publisher =www.wsj.com | language =英文 | accessdate =2019-04-24}}</ref> “阿道夫·布希是個聖人”,[[阿圖羅·托斯卡尼尼]]這麼說。藝術史家恩斯特·貢布里希爵士(Ernest Gombrich)則這樣形容布希“他的人就像他的演奏一樣 - 他身上沒有一段錯誤的旋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小提琴家]] [[Category:音乐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阿道夫·布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