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176.2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露易絲·格麗克 的原始碼
←
露易絲·格麗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露易絲·格麗克.jpeg |thumb|right| [http://p1.itc.cn/images01/20201008/302337799534422283776bc540467e51.jpeg 原圖連結] [https://www.sohu.com/a/423284152_120005162 「圖片來源 」] ]] '''露易絲·格麗克''' Louise Glück (1943年 - )出生於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現居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耶魯大學駐校作家, 耶魯青年詩歌獎評委,也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 2003年-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 2020年,諾貝爾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其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ref>[https://www.sohu.com/a/423284152_120005162 搜狐 - 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的詩,讓人震驚於她的疼痛 ]</ref> 格麗克是繼1996年波蘭作家[[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之後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女詩人,也是繼2016年[[鮑勃·迪倫]]之後第一個獲得該獎的美國人。 ==沒上過大學,卻成為了耶魯大學的老師== [[File:露易絲·格麗克二.jpg |thumb|左| [7e79438c2f25492bb498bb1e3522db65.jpg 原圖連結] [https://min.news/hot/b0f6146520ce09db546c41f17701cf96.html 「圖片來源 」] ]] 1961年,畢業於紐約休利特的喬治W·休利特高中,曾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但均未畢業。 因為她嘗試“全面控制自己”,通過節食探索自身意志是否能與身體慾望對抗,最終患了神經性厭食症而未能進入大學的殿堂。 格麗克目前在耶魯大學任教,是耶魯大學駐校作者,教授詩歌課和詩歌講習班,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同事的好評。格麗克對待教學十分嚴肅,“從不做無腦的誇獎”。如果一首詩很糟糕,她會直說。但如果她見到一句好詩,也會由衷地高興。“她好像真的是為學生們的作品而感到興奮和驚訝。” 她也在波士頓大學負責創意寫作課程,也在愛荷華大學任教,同時她還是美國藝術文學院的成員,並於1999年當選為美國詩學院院長。 ==第一本詩集《頭生子》== 1968年,發表了第一本詩集《頭生子》(Firstborn),詩集以第一人稱塑造了大量角色,所有角色都帶有不滿或生氣的情緒。該詩集因此招來了許多批評,但格麗克精巧的語言和富有想像力的押韻和格律又讓很多讀者推崇至極。 《沼澤地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儘管前景同樣讓人堪憂,但其顯示出作者對韻律的精通。從《沼澤地上的房子》開始,格麗克詩中的角色開始出現歷史和神話人物,例如格蕾特(Gretel)和聖女貞德(Joan of Arc)。她採用不同視角,使作品越來越有想像力。 《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0)中的《生病的孩子》中,她的視角是博物館一幅畫作中一位母親看著明亮畫廊的視角。而後發表的《阿基利斯的勝利》(1985年)獲得全國書評界獎,該詩集中對古典神話,童話和聖經的原型主題進行了分析討論。 《阿勒山》(Ararat,1990)中也有明顯的體現,該詩集審視了家庭和自我,因“赤誠”而廣受好評。 ==希望用詩歌重構世界== 自幼年起,格麗克母的親就有意識地引導她閱讀,在小學時期,格麗克就嘗試寫詩。她的詩從總體而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寓言詩,另一類就是深度剖析自己的自白詩。 雖然在血緣上屬於猶太民族,但格麗克認為自己的詩和語言之根是英語及其文化傳統。<ref>[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01009/36534162.html 新浪新聞網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逃離一切,只希望用詩歌重構世界 ...]</ref> ==最早的詩作之一== 如果貓咪喜歡煎牛骨 而小狗把牛奶吸乾淨; 如果大象在鎮上散步 都披著精緻的絲綢; 如果知更鳥滑行, 它們滑下,哇哇大叫, 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 那麼人們會在何處? ==詩風== 格麗克的文字簡潔、有力,沒有繁複的修辭,直白易懂。 她善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 格麗克所有的詩歌,即便你抹掉時間、打亂編排,依然能看到一種整體性和生長性。格麗克的詩歌不是一首首單獨排布的,而是一個整體,有內在的關係和延展性,至於這種關係是什麼,只有在讀的時候自己去體驗。如果你只讀其中的某一種,是感覺不到的。 在她的詩里,多種文化傳統和諧共處。格麗克在一次題為《詩人之教育》的演講中回憶道。她還記得自己在四五歲時就讀過莎士比亞的戲劇《辛白林》(Cymbeline)》,最早的詩作創作於五六歲,小小年紀就自認為是威廉·布萊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的傳人,十歲起立下了成為詩人的志向。 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作品== ===詩集隨筆=== 《頭生子》(Firstborn), 1968 《沼澤地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Marshland), 1975 《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0 《阿基利斯的勝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1985 《阿勒山》(Ararat),1990 《野鳶尾》(The Wild Iris),1992 《證據與理論》(Proofs and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1994,詩隨筆 《最早的四本詩集》(The First Four Books of Poems),1995,合訂出版 《草場》(Meadowlands),1996 《新生》(Vita Nova),1999 《七個時期》(The Seven Ages),2001 《阿弗爾諾》(Averno),2006 《鄉村生活》(A Village Life),2009 ==榮譽與獲獎== 2003年-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 2020年,諾貝爾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ref>[https://min.news/hot/b0f6146520ce09db546c41f17701cf96.html MP頭條 - 露易絲·格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你可能沒聽說過她–]</ref> 並獲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 ==參考資烙== [[Category:詩人]] [[Category:美國人]] [[Category:教授]] [[Category: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返回「
露易絲·格麗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