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21.1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黃守謙 的原始碼
←
黃守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黃守謙'''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式垣'''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71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27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參與團體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桃園吟社 |} </div> '''黃守謙'''(1871~1927),字'''式垣''',桃園中埔里人。 ==生平== 幼入書房讀書,文理學識蔚然可觀。弱冠設塾授課,尤精通於詩學。[[台灣日治時期|日治]]後,入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後任教於桃園公學校約二十年,再轉任臺北第三高女。黃氏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學通新舊,對地方教育貢獻良多。曾主編《黃氏族譜》,為「桃園吟社」社員,亦喜參加詩社吟會。曾受佩紳章,為地方士紳。<ref>黃希隆、黃守謙《鎮平.黃氏族譜》(文質公派.黃貴立),收於《臺灣文獻書目解題.族譜類》,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9年;《臺灣日日新報》,「本社通信員黃守謙氏逝」,1927年5月2日,夕刊第四版;《臺灣日日新報》,「守謙氏將安窀穸」,1927年5月3日,夕刊第四版;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10卷3期,1959年9月,頁78;《桃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桃園市志》,桃園:桃園市公所,2005年。</ref> ==著作== 黃氏投身教育數十年,目前所見詩作多發表於《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及《臺灣教育會雜誌》,亦刊載於《櫟社十週年大會擊缽吟》、《南薰集》、《壽星集》、《開元寺徵詩錄》、《環鏡樓唱和集》、《東寧擊缽吟前後集》等。或抒懷寫志、或感時憶舊,多與師友相關,由此或可勾勒黃氏交遊網絡,並一窺當時教育人事景象。<ref>張啟豐 撰</ref> ==[[七言律詩]]== 菱塘即事(有序) <br> (菱塘一名潭底,在桃園廳樹林區潭底庄<ref>潭底庄:清朝時期樹林區的十四個庄界之一,今文林、保安、潭底、坡內、樹人五里的範圍。因地勢比較低窪,故名。</ref>。塘產菱茨<ref>菱茨:茨,音ㄘˊ。茨菰即慈姑,植物名,可作食用和藥用。菱茨,菱角與茨菰。</ref>,環池皆田,每逢夏月,菱實成熟,紅男綠女,泛舟採取,甚佳趣也。當地區長黃君純青<ref>黃君純青:黃純青(1875-1956),名炳南,幼名丙丁,字純青,晚號晴園老人。臺北樹林人。幼從王作霖受業,年十二能作八股文。曾與[[劉克明]]等創組「詠霓詩社」。嗣又參加「[[瀛社]]」,創設「薇閣吟社」、「心社」,並首倡全國詩人大會。晚年於「晴園」讀書種梅,擬撰編年譜、詩草、文存,其後僅成《晴園詩草》上卷,得七言絕句一三八首。日人據臺後,創立樹林造酒公司,所產紅酒,聞名全臺,家境日裕。遂為當局所重,歷任桃園廳樹林區長及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長三十三年,樹林信用組合長及畜產組合長二十五年,臺灣畜產協會理事十年,桃園水利組合評議員八年,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十年,臺灣新民報社顧問十一年,膺任公職多達一百餘項,並授佩紳章、敘勳彰功達三十六次之多。</ref>、詩人李君碩卿<ref>李君碩卿:李燦煌,石鯨、碩卿、號秋麟、退嬰,居於樹林、基隆等地。除了以外,李氏參與桃園吟社、詠霓詩社、瀛東小社、瀛社等的活動。大正十三年(1924)時,李燦煌擔任基隆草店尾街保粹書房教師,常利用星期一晚間,書房休課之時,集合門下學生,出題分箋吟詠,振興文風,有時也邀請吟朋一起聚會。次年成立網珊吟社。李燦煌著有〈扶桑破浪吟草〉,以及刊行〈東臺吟草〉。</ref>、王君名受兄弟<ref>王君名受:王名受、王名許兄弟,二人均為「瀛東小社」(瀛社成立後,原詠霓詩社成員另組之詩社)社員。生卒年不詳。</ref>等,曾邀瀛桃兩社<ref>瀛桃兩社:指臺灣詩社中的瀛社與桃社。</ref>諸吟友,浮畫舫<ref>畫舫:裝飾華美的游船。</ref>,濯清波<ref>濯清波:濯,音ㄓㄨㄛˊ,洗滌。清波,清澈的水流。</ref>,共作採菱之遊,爰草一律,以誌不忘。) 百畝芳塘水倒天<ref>百畝芳塘水倒天:天空倒映在百畝大的菱花池塘上。</ref>,菱花稻穗競豐年。龜崙<ref>龜崙:應是指桃園市「南崁四社」其一的龜崙社,即今龜山區楓樹、新路、龜山、大同等里,清代時期,臺灣平埔族之一龜崙族即分布於此。今有龜崙嶺古道,是位於北臺灣的一條古道。</ref>水出磨明鏡,鶯石<ref>鶯石:臺灣北部地區以鳥狀山形,或山頭巨岩取名的地方,指臺北鶯歌鎮的鶯歌石。</ref>峰聯蘊碧泉。時物知機飛白鶴<ref>時物知機白鶴:作者註:「指王君名受率先○學問。」知機,及鷗鳥知機之典,見《列子.卷第二.黃帝篇》。此喻王名受如知機鷗鳥,自甘恬淡,與世無爭。</ref>,煙波入望長青蓮<ref>青蓮:作者註:「指李君碩卿。」此喻李碩卿詩才如詩人李白。</ref>。扁舟不共佳人採,自結薰風<ref>薰風:指初夏時和暖的東南風。</ref>詩酒緣。<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20冊。據詩中序言所云,作者與樹林區長[[黃純青]]、詩友[[李碩卿]]、[[王名受]]等人,至桃園廳樹林區潭底庄一處菱塘泛舟採菱,特作此詩以為紀念。潭底,在樹林火車站附近靠北邊地區,日治時期原為湖沼地區,在排水工程尚未設立之前,潭底為一低地,遇雨便積水成湖,水面常滿。相傳乘小竹筏可通淡水溪。湖內菱角、茭白叢生,碧浮水面。本詩即描述菱塘風光,泛舟採菱之趣,在初夏和煦南風的吹拂下,顯現文人之間詩酒聚會同遊之樂。黃純青擔任樹林區長時,曾編纂《樹林區誌》,將潭底列為臺北市近郊名勝地,以其文所述對照本詩,則潭底風光更令人遐想,黃文云:「塘淺處,種菱及茭白,深處生蓤芡。葉披水面,小者如錢,大者如傘,萍雜其中,隨風飄動。遊魚戯於下,水鳥鳴於上,每當夕陽西下,漁人乘桴發筍,山色與潭光相映,風景絕佳。」洵人間樂事。<br><br> 【延伸閱讀】<br> 1. [[王則修]],〈遊歸園十景‧方沼採菱〉,《則修先生詩文集‧倚竹山房文稿》》。 2. [[謝汝銓]],〈蓮房〉,《臺灣日日新報》,瀛桃竹吟社課題,1920年9月27日,第四版。<br><br> ==[[七言絕句]]== 元宵戲詠 <br> 鼓聲響處笑聲譁<ref>鼓聲響處笑聲譁:鼓聲,燈謎大會中設司鼓一人,答對者予以擊鼓三聲,答錯者予以鑼聲一響。譁,音ㄏㄨㄚˊ,大聲喧鬧、吵雜。意謂猜燈謎時答對者受到眾人齊聲叫好喝采。</ref>,奪得標歸春興賒<ref>奪得標歸春興賒:標,授給競賽中優勝者的獎勵品。賒,音ㄕㄜ,奢侈的行為,同「奢」。意謂猜對中大獎的人,喜悅到回家的路上都是雀躍不已的。</ref>。隱隱靈機<ref>隱隱靈機:隱隱,不清楚、不明顯的樣子。靈機,突來的巧思。意謂猜謎時靠的是靈光閃現,才能快速猜到謎底,奪得大獎。</ref>相感觸,文人韻事<ref>韻事:雅致的事。意謂猜謎必須對文人雅士的風流韻事有所留意,才能在文字謎題上,連結到最正確的線索,以得出正確解答。</ref>有何加。(燈謎) 一把燈籠一體裁<ref>體裁:原指作品的布局、架構,此指燈籠的設計、樣式。意謂每個小孩自己做出來的燈籠都不一樣,各有特色。</ref>,群童戲舞笑顏開。製成物類開兒智<ref>製成物類開兒智:物類,各式各樣的物品。意謂因為自行手作燈籠,每個人的巧思不同,物資不同,有的是紙糊,有的利用空罐子,考驗著每個小孩的創造力,成為教育的最佳場域。</ref>,偃月刀光氣壯哉<ref>偃月刀光氣壯哉:偃月刀,原指半月形的刀,此謂將燈籠作成青龍偃月刀的樣式。意謂每個小孩的燈籠造型爭奇鬥艷,拿在手上炫耀遊戲,氣勢非凡。</ref>。(舉紙燈)<br><br> 【題解】<br>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貳拾冊。猜燈謎、提燈籠是[[中國]][[元宵節]]的兩大重要習俗。燈謎,別名射虎,多為文字謎,謎題與謎底皆與中國文字的形音義有關,這種文字遊戲原為文人雅士的休閒娛樂之一,盛行於元宵節,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猜中便得到獎品,成為元宵節的重頭戲。中國傳統燈籠以喜氣的色紙糊成,又稱為紙燈、彩燈,主要用來妝點喜慶節日的氣氛,元宵節小孩通常自行製作燈籠,大人則觀賞花燈,在臺灣早期農業社會,元宵節燈籠多半廢物利用製成,小孩必須發揮巧思,善用物資,做成個人化取向的燈籠。本組詩描寫到猜燈謎時的熱鬧場面,以及快速猜對的秘訣,必須有文學常識,也還要適時的靈感啟發。其次,小孩自己製作燈籠,各有風格,是啟蒙教育的最佳實務訓練,也是培養小孩自信與氣質的絕佳場域。<br><br> 【延伸閱讀】<br> 1.[[林占梅]]〈元宵〉,《全臺詩》第柒冊。 2.[[蔡見先]]〈元宵〉,《全臺詩》第拾參冊。 3.[[蔡添福]]〈元宵燈〉,《全臺詩》第拾玖冊。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373 愛詩網]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6_103_000064 台灣記憶] *[http://140.133.9.112/twpx/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968 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Category:台灣人]] [[Category:詩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黃守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