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9.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黄鮟鱇 的原始碼
←
黄鮟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黄鮟鱇</big> ''' |- | [[File:173038791.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foodmate.net/ddimg/uploadimg/20050624/173038791.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big>huang an kang</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黄鮟鱇 拉丁学名:Lophius litulon 目:[[鮟鱇目]] 属:[[黄鮟鱇属]] |} '''黄鮟鱇'''属硬骨鱼类,鮟鱇(ānkāng)目、鮟鱇科。属于深海底栖性鱼类;常见于大陆棚外围和大陆斜坡上部区域,通常栖息于深度100至600公尺水域。通常以吻触手及饵球引诱猎物前来,在瞬间一口吸入猎物,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ref>[https://www.aidiao.com/baike/3073.html 什么叫黄鮟鱇_黄鮟鱇是什么],</ref> =形态特征= 体颇细长,头宽扁,表皮平滑,无鳞,体侧具有许多皮须;附肢(胸蹼)肥厚;额骨侧脊具两列低的锥形脊;具有伪鳃(拟鳃);眼间隔宽且稍凹陷;肱骨脊发达,具2-3枚小棘。吻触手短,纤细,无卷须,通常比第二背鳍棘短;饵球具有类似三角信号旗状的简瓣,没有长触毛和眼状囊(附肢)。第II背鳍棘短,鳍棘末端呈深色并且具有黑色卷须;第III背鳍棘长,色斑深,无卷须;第IV至第VI背棘短,无卷须;背鳍基底具一深色斑。黄褐色体背具有不规则的深棕色网纹;腹面呈浅色;胸鳍底末梢呈深黑色;臀鳍与尾鳍深黑色;口腔呈淡白或微暗色,无彩色纹理。 =捕食方式= 鮟鱇常潜伏在海底,身体相当大,大的身长达1.5米。在它的背部生着一条很奇怪的鳍棘,这条鳍棘原是背鳍的一部分,后来渐渐变化而成一根长而柔软"鱼竿"状的东西,在这根"鱼竿"的顶端还吊着一个小囊状的皮瓣。鮟鱇常常伏在海底,用沙土把身体埋住,仅伸出它的"[[鱼竿]]"引诱在附近游动的小鱼,一旦"鱼竿"把小鱼"钓"到它的大嘴附近,鮟鱇就张开大嘴很顺当地把小鱼吞食下去。鮟鱇胸部有一对非常宽大的鳍,像它的双臂一样,可以撑起它的身体,鮟鱇常借助这个胸鳍在海底作跳跃运动。由于鮟鱇用它那特殊的"鱼竿"捕捉小鱼的方式,和能在水底跳跃的本领,人们称它为"奇异的渔夫" =产地产季= 分布于印度洋及北太平洋西部,包括韩国、[[日本]]沿海。我国产于东海以及黄海和[[渤海]],[[台湾]]东北部偶尔可见。因其无集群习性,故渔期不明显。 ===习性=== 属于深海底栖性鱼类;常见于大陆棚外围和大陆斜坡上部区域,通常栖息于深度100至600公尺水域。通常以吻触手及饵球引诱猎物前来,在瞬间一口吸入猎物,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摄食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stigmatia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lineatus)、带鱼(Trichiurushaumela)、龙头鱼(Harpadonnehereus)、鹰爪虾(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鳀鱼(Engraulisjaponicus)等饵料生物。鱼类是黄鮟鱇最主要的摄食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83.44%。黄鮟鱇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小于100mm体长组最高,大于500mm体长组最低。在4个季节和6个体长组中,小黄鱼都是黄鮟鱇胃中重量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矛尾鰕虎鱼和细条天竺鲷在黄鮟鱇幼鱼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较高,但在成鱼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较低。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黄鮟鱇在体长为100mm时发生食性转换。黄鮟鱇营养级为3.66,表明其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特性优势=== 鮟鱇身体里有一种腺细胞的分泌液,含有一种磷脂,这个磷脂就叫荧光素,那么荧光素在催化剂荧光酶的作用下,会和血液中的氧化合,发出一种荧光,也叫冷光。鮟鱇的腺细胞的分泌液含有一种磷脂,它身体里头有背鳍,它的第一背鳍棘长出一个钓竿,在钓竿的顶上有一个肉穗,就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光色来。而且这个肉穗在水中漂浮着,不知情的小鱼就以为它是一条小虫都过来吃,这样一过来吃不要紧,它马上大嘴一张,小鱼小虾全流进了它的嘴里。如果有大鱼过来以后,它马上把光色去掉,灭掉以后,别的鱼看不到它自己在这里,那么就保护了它。 它要集中光线,又要调整强度。发光的部位,一般在它的眼睛、下颚、身体两侧,在它的腹面,这样发出来的光可以说能够照到前面、两侧、下面和腹部,这样对它本身鱼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发光鱼所发出的光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它发出的颜色不一样,才使自己能够按照颜色找到它的同类。 =经济价值= 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鱼松等,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提取自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好原料。黄鮟鱇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Angler,输往国别和地区:[[法国]]。出口口岸有:[[山东]]、辽宁、河北、[[天津]]、江苏。 ==参考资料==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返回「
黄鮟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