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46.1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黎巴嫩战争 的原始碼
←
黎巴嫩战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第五次中东战争</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19%2F1107%2F4175742fj00q0la4f002qc000ku00dmm.jpg&refer=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8891665&t=9865449fbfa181a2e5978fe0846e9877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TD2EST80515S6MK.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第五次中东战争 发生时间 1982年6月6日 至 1982年9月29日 地 点 [[黎巴嫩]]、[[戈兰高地]]和周遭地区 参战方 [[以色列]],黎巴嫩长枪党;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叙利亚]] 结 果 以色列战术获胜、战略失败 参战方兵力 以色列 100000人 巴解 25000人 参战方兵力 叙利亚 46000人 伤亡情况以色列 2000人伤亡 叙利亚、巴解组织 7000人伤亡 主要指挥官 [[梅纳赫姆·贝京]]、 [[贝希尔·杰马耶勒]]、[[亚西尔·阿拉法特]]、 [[哈菲兹·阿萨德]] 别 名 [[黎以战争]]、[[黎巴嫩战争]] 著名事件 [[贝鲁特大屠杀]] 开始标志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空袭黎巴嫩 结束标志 1982年9月29日以色列单方面撤军 |}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ETD2EST80515S6MK.html 第五次中东战争],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期间出现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长枪党基督教民兵组织对巴勒斯坦难民的[[贝鲁特大屠杀]]。 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在黎巴嫩建立一个亲以政权,赶走叙利亚在黎驻军。 ==战争背景== 前期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5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 1967年6月5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6日 战争背景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以战争)的起因,总体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民组成的国家,而在这两大教派中还包含着许多小教派,这使得黎巴嫩社会因派系林立、党派众多而异常复杂。在这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的小国里,大大小小的教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政党,而且还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甚至还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设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例如,在贝鲁特,东区是基督教的势力范围,而西区则是伊斯兰教的居民区。难怪有人戏称:在黎巴嫩,除了有统一的国旗、国歌和国徽外,其余一切都是各行其是。黎巴嫩前总统萨尔基斯曾感慨而言:“一个人怎么能治理一个有260多个政党和武装组织的国家?”自从1943年法国的殖民统治结束后,两大教派一直围绕着国家权力分配问题进行着愈演愈烈的争夺,积怨也越来越深。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同约旦政府发生冲突,只得无奈地转移到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与以色列关系密切的基督教势力毫不示弱,以牙还牙。1975年4月,基督教马龙派在贝鲁特近郊袭击了巴解的车队,巴解组织立刻反击,冲突范围不断扩大,终于导致黎巴嫩内战全面爆发。内战爆发后,以色列和不少阿拉伯国家先后出兵黎巴嫩。它们以阳奉阴违的态度对待联合国等方面的斡旋和调解,都指望在这里打击,甚至是消灭对手。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出兵进攻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国防军支持的黎巴嫩长枪党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平民进行屠杀。9月19日,以色列部队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其支持的“南黎巴嫩军” 。 各方兵力 巴解武装力量 巴解武装力量主要是巴解游击队,共约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编为50个营,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 主要兵力分布:贝鲁特西区约6000人,南部各据点共约8000人,贝卡谷地约5000人,其余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 黎政府军和各武装力量 黎政府军共23700多人,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武装侦察营、9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各种装甲车辆200余辆、火炮230门。此外,还装备有“米兰”、“陶”式反坦克导弹。主要驻守在贝鲁特东区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黎国内除政府军外,还有40余支武装力量,主要有: 穆斯林派武装:什叶派、德鲁兹派、逊尼派,共有脱产武装人员20000人左右,它们与基督教长枪党对立。 哈达德民兵:一支亲以力量,约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边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带。 基督教长枪党民兵:由贝希尔·杰马耶勒领导,有40000余人,驻在贝鲁特东区,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区。 叙利亚军队 2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突击营及防空部队,共计30000人。战争爆发后,又投入4个旅,使总兵力达到46000人,坦克900辆,装甲车600辆,飞机350架。 主力部队部属在贝卡谷地、杰津地区和舒夫山区。部分兵力驻在贝鲁特西区、特里波利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战略公路沿线主要城镇。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由法国、荷兰、挪威、斐济、尼泊尔的军队组成,共7000人,驻守在黎以共同边界。 以色列军 参战部队15个旅,10万余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1500辆,飞机400架,舰船20余艘 [3] 。 ==战争经过== 战前部署 以色列进攻黎巴嫩早有预谋。自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它实际上就在考虑解除北面驻黎叙军和巴解武装的威胁问题。1981年4~7月叙以导弹危机发生后,以计划发动对黎战争。它为此制定了三年“总体作战计划”,企图歼灭在黎的巴解武装主力及其总部,削弱驻黎叙军,扶植亲以政权。1982年6月,以色列认为攻打黎巴嫩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以英大使遇刺为借口,对黎发动了闪电式的进攻。根据战争进展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2年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代号“加利利和平” ,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时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尔后,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7日,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8日,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阻击增援。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重创叙军一个装甲旅。9—11日,叙利亚在战斗中有损失了坦克约150辆。以色列方面损失不明。 个别外国专家认为叙利亚赢得了贝卡谷地坦克战,以色列损失200余坦克和装甲车辆。叙利亚特种部队的反坦克小组、叙利亚空军的武装直升机和攻击机,还有最新的T-72主战坦克,给予以色列人极为沉重的打击。以军宣称击毁T-72坦克9辆,但是其中只有1辆是被以色列坦克击毁,其他8辆毁于侧面步兵反坦克武器伏击,但是以色列军队的梅卡瓦、马加奇却在T-72打击下损失几十辆。叙军曾缴获一辆有反应装甲的马加奇-3,隶属以军382营,陈列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十月战争全景画馆。 贝卡谷地的空战 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这也是以军攻打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部署在这里。为保护这支部队免受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队。 6月9日下午2时左右,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在空中处与主动。而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元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根据叙利亚和苏联的可靠史料,以色列方面远非宣称的毫无损失,而是损失近20架飞机,其中3-4架是号称从未被击落的F-15。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 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 第二阶段 1982年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以军获胜。 1982年6月14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从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7月18日,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 贝鲁特大屠杀 1982年6月3日,几名前巴解组织的武装人员暗杀了以色列驻英国大使,以色列迅速作出反应。以色列空军和炮兵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的据点和难民营进行狂轰滥炸,尤其对贝鲁特西区。几乎同时,以色列陆军入侵黎巴嫩,在6天内就占领了2800平方公里的领土,摧毁了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 面对以军的凌厉攻势,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开始纷纷以各种借口撤离黎巴嫩。乘胜前进的以军集中重兵,向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合围而来,很快将包括叙利亚等国军队、巴解总部与武装力量以及大批巴勒斯坦难民围困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地区。以军从陆上、海上和空中切断了包围圈内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以色列内阁决定搜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将对手置于死地。但由于国际社会干预等种种原因,以色列一直无从下手。也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巴勒斯坦人陆续撤出了包围圈。时至9月,在包围圈中,阿拉伯等国家的军队已经撤离完毕,巴解总部及武装力量也在美国的监督下基本完成撤退。 国际社会以为以军的围困已经没有意义,人们打算就以军的解除围困和撤军进行斡旋,甚至设想就此结束内战。但是,以色列则从来就没有罢休的念头。 1982年9月14日16时10分,黎巴嫩新任总统、基督教马龙派要员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亡。基督教马龙派立刻将此加罪于巴勒斯坦人,扬言要为杰马耶勒报仇,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追随以色列的黎巴嫩右翼民兵组织基督教长枪党更是气势汹汹。以色列立刻借机出兵占领了贝鲁特西区。以色列总理贝京向外界解释道:“这次行动是为了保护巴勒斯坦穆斯林不受长枪党人的报复。” 在进占贝鲁特西区时,以军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零星抵抗,给以军造成了一些人员和装备损失。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部长的沙龙马上向前线以色列北部军区司令德鲁里下达命令:立刻采取“断然措施”,对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净化”。以军随即包围了萨布拉和夏蒂拉两个难民营,彻底切断了这两个难民营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以色列考虑到难民营中实际上已经没有抵抗力量,于是,决定借基督教长枪党之手来完成这次血淋淋的行动。15日下午,以色列北部军区司令德鲁里在贝鲁特东区的以军司令部召集长枪党参谋长及情报负责人霍贝卡等人,商谈对这两个难民营进行“净化”的行动部署。会后,德鲁里向沙龙报告:“我们的朋友正在向难民营进发。我们同他们的领导人在这一行动中进行了配合。”沙龙以满意的口吻褒奖道:“祝贺你,朋友们的行动已予通过。” 按照商议的部署和德鲁里的命令,以军用密集的炮火向萨布拉和夏蒂拉两个难民营进行轰击,刹那间,难民营里血肉横飞,建筑物被基本夷平,特别是多处围墙被炸塌。炮击过后,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其实,这场炮击是在为“净化”行动清除可能出现的障碍。16日下午,一辆辆满载着长枪党民兵的军车驶进国际机场。17时,大约有1200名全副武装的长枪党在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集结完毕,随即沿着预先设置好的路标奔向出击位置——科威特使馆所在的十字路口。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18时左右,一阵阵直升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不一会,几架以军的美制直升机飞临难民营上空,投掷下一连串的照明弹。同时,大批长枪党民兵持枪跃过被炸塌的围墙,冲进了难民营。顿时,难民营里枪声大作,呼喊声不绝于耳。 屠杀进行了一夜,一些幸存者回忆道:“16日那一夜,这里简直是一座地狱,天空始终没有黑下来,枪声始终没有停过,人们一直在尖叫。”17日,天亮了,大规模的屠杀告一段落。难民营里的断垣残壁上到处是死尸,其惨状连民兵们都感到恶心和胆寒。坐镇国际机场指挥屠杀的霍贝卡得知后,立即发出指令:“马上把现场清理干净,不得留下任何痕迹。” 不一会,几辆挖掘机和推土机开进了难民营。尽管瓦砾中还不时传出呼救声,但推土机依然是野蛮地从上面碾压过去。挖掘机挖出了一个个几米深的大坑,卡车将死尸抛入坑中,最后由推土机推土填平大坑。直到18日上午10时30分,一队以色列士兵进入难民营,长枪党民兵才整队集合,离开了难民营。 民兵撤离后,以军进入难民营。一位以军军官站在装甲车上,用扩音器反复喊话:“大家不要上街!我们正在搜捕恐怖分子,不然,我们会开枪的。”尾随以军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两个难民营里触目惊心的惨景令他们瞠目结舌,接着的是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震惊。巴勒斯坦人围着一堆堆的尸体放声痛哭,悲苦万状。 在随后的日子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声讨此起彼伏,而以色列政府只是被动地辩解道:我们以为长枪党民兵仅是搜捕巴解游击队员,而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不问青红皂白。9月24日,联合国举行第七次特别紧急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谴责以色列屠杀贝鲁特平民的罪行”。会议听取了有关报告后,一致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对贝鲁特大屠杀事件进行调查。 这场大屠杀也震惊了以色列社会。9月25日,在首都特拉维夫爆发了有4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示威,而当时以色列的总人口也仅为400万。这是迄今以来以色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国犹太历史学家萨克尔在1996年写道:“在以色列历史上从未迸发过如此激烈的民众愤怒。” 以色列撤军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 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 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 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 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 1982年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 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1982年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从8月21日至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1982年8月21日至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1982年9月10日至13日,多国部队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1982年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有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黎以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战争结果==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以色列军队伤亡2000余人,损失坦克140台,武装车辆135辆,飞机10余架。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30 亚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黎巴嫩战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