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18.2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10式戰車 的原始碼
←
10式戰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10式戰車'''<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army/type1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army/tk-x.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10式戰車'''(j=10式戦車)是[[日本]][[陸上自衛隊]]最新式的[[主力戰車]],也是其繼[[61式戰車|61式]]、[[74式戰車|74式]]和[[90式戰車 (日本)|90式]]後自主設計的第四代國產戰車,開發代號為「TK-X」,由[[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研發和[[三菱重工業]]進行技術驗證和量產。2002年時產出第一輛原型車,2012年正式服役,是目前最先進的主力戰車之一,也是日本第一種搭載[[C4ISR|C<sup>4</sup>I系統]]的主力戰車。 有評論認為,10式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主力戰車,其設計主要考量應對[[非對稱戰爭]]<ref>[http://www.mod.gov.cn/big5/hist/2014-10/13/content_4558944.htm 非對稱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ref> ,因此欠缺現代主力戰車具備的厚重裝甲,設計目的還是對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而非攻擊敵軍戰車([[反戰車戰]])。亦有評論認為,由於10式在設計上沒有原始性創新,且主要戰技性能也有一定的缺陷,如匿蹤技術、非對稱作戰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應定為世界第3.5代主力戰車,而非第四代。 ==設計== ===火力=== 於2012年[[富士綜合火力演習]]上射擊的10式戰車。 儘管外觀相差無幾,10式不同於90式裝備由德國[[莱茵金属]]授權生產的[[Rh-120滑膛炮|120公釐44倍徑滑膛砲]],其採用的是[[日本製鋼所]]研製的新型國產120公釐44[[倍徑]]滑膛砲,並使用增強型裝藥和強化型彈芯。10式主砲和穿甲彈的研製工作早在1996至2000年之間便以「未來的火砲、彈藥研究」([[将来火砲・弾薬の研究]])為名的子項目進行,參與單位除日本製鋼所外還包括了[[大金工業]],其特點是輕量化、高膛壓,特殊的閉鎖機構和[[砲口制退器]]以進一步降低後座力,砲身也以電渣重溶、身管自緊、內膛鍍鉻等先進技術製成,也有著較厚的防熱隔層,不僅可發射新式的10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也能沿用90式的砲彈,由於膛壓較高,其穿透力較90式為強,若發射JM33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在2000米距離擊穿548公釐均質裝甲。 因為10式戰車將配備與90式相同作戰能力的主砲(口徑與倍徑相同),若車身較後者為輕,戰車開砲時引發的後座力將難以控制,也因此無法保障其射擊精度,因此日本技術人員引進主動式懸吊裝置因應開火時車身的震盪,在防衛省公開的10式原型車影片中,該車在發射砲彈後控制車身動搖的時間比90式短的多。另外,10式戰車雖裝備44倍徑(5280公釐)的主砲,卻也保留了改裝55倍徑(6600公釐)砲的空間,之所以不加採用是因為日本方面認為過長的砲管將導致穿甲彈發生[[章動]],進而影響命中率,就算命中目標也會因為彈芯飛行不穩而降低穿透力,過長的砲管也可能折損使用壽命,加之55倍徑砲威力也僅高於44倍徑砲7%,並非必要需求。 裝彈方面,10式與90式一樣配有自動裝彈機,並與後者採同樣的帶式供彈方式,但有所改進,得以在主砲達到一定仰角時仍能照常供彈。不過10式自動裝彈機的供彈量降為14發,比90式少了4發。其他砲彈還存放於砲手座位後方2發、車體內部6發、車體後部彈艙14發,共計36發。輔助武器則為一挺[[住友74式7.62公釐車載機槍]]作為同軸機槍,一挺[[白朗寧M2重機槍|12.7公釐M2重機槍]],後者不同於74式與90式將機槍設置於砲塔中央,10式將其裝載於車長指揮塔艙口的環形導軌上,實際上成了車長專用機槍,其位置較高,可進行360度全方位射擊,但因為車長需要探出身體操作,操作安全性上不是很高。 ==研製背景與需求== 10式戰車源自於[[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轉變,原先作為假想敵的[[蘇聯]][[蘇聯解體|解體]]後,大規模戰車戰的可能性大減,日本戰車部隊規模也因此跟著大為縮小。1991年3月31日,日本陸上自衛隊有[[61式戰車]]342輛、[[74式戰車|74式]]873輛,合計1215輛,而往後一再削減,至10式後來正式服役的2010年時,日本防衛大綱已決定裁減至200輛74式和200輛[[90式戰車 (日本)|90式戰車]],共計400輛。日本選擇研製新一代戰車,而非以現有戰車進行改良有以下理由: 一、[[波斯灣戰爭]]的經驗使[[德國]]與[[美國]]對新一代戰車的研製工作逐漸放緩,轉而選擇改進戰車性能的策略,特別是強化[[C4ISR|C<sup>4</sup>I]]能力、支持[[城鎮戰|城市作戰]]、針對手持式反戰車武器的側面裝甲等,而從日本的角度來看,90式戰車雖在性能上有著優良的評價,但並無可供改進空間,無論是裝甲還是C4I系統,其升級作業勢必會增加車重,給引擎與變速度帶來沈重的負擔,影響操縱性、燃油經濟性、維修性。至於陸自另外一型主力的74式戰車,其車體已老化,換上諸如120公釐[[滑膛槍炮|滑膛砲]]等新式裝備不合成本,儘管曾試圖設計出作為改進方案的「74G式」,但僅改裝4輛樣車便宣告終止。加上無論是90式還是74式,其總體設計已非常落後,若依舊採用以這兩種戰車的設計,新一代主力戰車將不具備應對未來戰爭需要的全方面綜合作戰能力。 二、日本[[防衛廳]]技術部門經對歐美國家裝備的3.5代戰車考察後,發現與日本現役主力的90式戰車相比,歐美戰車車身重量都重了6至12公噸,若想直接從海外引進這些戰車新技術,且又需沿用現有戰車的設計到下一代上,將無法兼容於日本自主研製的C4I系統,兩者之間存在很多接口兼容性等一系列複雜而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如此一來日本必須要徹底拋棄當前戰車的設計與技術。此外,日本可透過研製新式戰車來保持未來20年本國的戰車研究技術和人力儲備。 基於上述,防衛廳於2001年決定研發下一代戰車,代號「TK-X」,由[[防衛省技術研究總部]]負責技術開發和設計工作,主承包商則為[[三菱重工]],由其負責原型車試制和後續的量產。日本於2008年公佈了新式戰車的戰術需求應滿足下列條件:一、整車重量40噸,與74式相當,配備120公釐滑膛砲,全車尺寸略小於90式,但性能不低於此。二、採用外掛模組化裝甲。三、應用各種傳感器融合和C4I技術。四、採用無段變速系統和主動式懸吊裝置,預計將以新戰車取代74式,並與90式一起服役。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10式戰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