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46.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AIM-54鳳凰飛彈 的原始碼
←
AIM-54鳳凰飛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AIM-54鳳凰飛彈'''<br><img src="https://www.newton.com.tw/img/1/652/cGcq5yNjdTO3UWN1MWZidTZwYjYhBjM5M2YzgTOlFDMwEDZ4kDZjdzYjJTYv0WZ0l2LjlGcvU2apFmYv02bj5SdklWYi5yYyN3Ztl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newton.com.tw/wiki/%E4%B8%8D%E6%AD%BB%E9%B3%A5/6601283 圖片來自中文百科]</small> |} '''AIM-54「鳳凰」空對空飛彈'''(AIM-54 Phoenix),是全世界第一種[[主動雷達導引]]<ref>[http://nomad1999.tripod.com/weapon/a02.htm 主動雷達導引],nomad1999.tripod.com</ref> 的[[空對空飛彈]],只曾配掛在美國的[[F-14戰鬥機]]上,並由[[美國]]與[[伊朗]]操作。由於[[美國海軍]]已經於2004年將此型飛彈全面除役,伊朗成為唯一仍在使用鳳凰飛彈的國家。 == 發展歷史 == 美國海軍的機載長程空對空飛彈概念從1951年[[圖-4]]轟炸機投放核彈後就進行發想,在美軍的假設中,可以攜帶核彈的長程攻擊機與遠程飛彈是海軍防空面對的主要假想敵。對抗這些目標需要一種長航程的攔截機,攜帶長距離射程的飛彈使艦隊防禦盡可能拉長。最初的構想是由[[F6D戰鬥機]],它配備了AN/APQ-81雷達與AAM-N-10飛彈,可以比[[AIM-7麻雀飛彈]]接戰距離更遠,但計畫在1960年12月取消。 AIM-54的直接發展史可以追溯到[[美國空軍]]從1950年代末期為[[XF-108輕劍攔截機]]與[[YF-12戰鬥機]]這兩款[[攔截機]],發包給休斯飛機公司研製的[[AIM-47飛彈]]與[[AN/ASG-18射控系統]](Fire Control System,'''FSC''')。雖然兩款攔截機都取消計畫,但AIM-47飛彈與相關系統也接近完成,因為美國國防部高層提出共用機種構想,而讓海軍導入[[F-111|F-111B]]之際,海軍也承接了該技術儲備,並將它們移植到F-111B上。 海軍將新型飛彈定名為AAM-N-11,但外型即為AIM-47的放大版本,隨後在1963年2月將飛彈取名為鳳凰,1963年6月隨著三軍編碼重整而將代號更換為AIM-54。AWG-9則是ASG-18調整尺寸適合艦載機運用的改良版本。 1965年,XAIM-54A飛彈展開飛行測試。1966年6月8日,由NA-3A測試機掛載全功能鳳凰飛彈進行完整射擊測試,並成功擊落無人靶機。 1967年,F-111B原型機出廠,但隨後的測試成果不佳,導致1968年時F-111B被[[美國國會]]刪除開發預算計畫取消,但當時AIM-54/AWG-9這套組合已經完成工程開發。美國海軍將相關的技術成果轉移給VFX計畫(日後的F-14)使用,使鳳凰飛彈成為歷史上第一種正式服役的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而已經生產的F-111B則轉用為鳳凰飛彈的測試載臺物盡其用。 1969年,鳳凰飛彈開始在F-111B上測試。至1970年5月前,美軍試射了29枚鳳凰飛彈,其中22枚成功發射。 隨著F-14原型機出廠,鳳凰飛彈的後續測試轉入F-14實機測驗。1972年4月28日,鳳凰飛彈完成在F-14掛載下的首次試射任務;同年12月,首次完成多目標接戰測試,1架F-14以4發鳳凰飛彈朝5個目標接戰,其中1個目標直接命中、3個目標在近發狀態下判定擊毀,至此美國海軍排定AIM-54飛彈進入量產階段。第一批量產的AIM-54A在1973年交付美國海軍操作,在1973年6月的射擊演習中擊落了203公里(110海浬)外的BQM-34E火蜂無人靶機,為當時創下之最遠擊落紀錄。大約有2500枚A型飛彈進入服役。 AIM-54B並不是正式生產型,僅僅只是以改裝套件在維修單位直接改裝的快速應急版。改進部分改變控制面使用的材質,以及使用無液體的液壓系統。此外,伊朗政權快速變換並且與美國關係快速惡化,基於伊朗可能將飛彈科技交給[[蘇聯]]的顧慮,AIM-54B也對程式系統作出修正,以避免蘇聯有機會藉由取得伊朗的A型飛彈而加以破解(但蘇聯已經成功開發類似於AIM-54的[[AA-9]]空對空飛彈,裝置於[[MiG-31]]攔截機上)。 AIM-54C於1977年展開研發工作,歷經1979年到1985年各項測試,1981年有30枚測試飛彈交給海軍進行驗證的工作,1983年進入量產階段,可是1984年發現有一枚飛彈的品質有問題而使得生產計畫必須延緩。AIM-54C在研發過程當中必須考慮到蘇聯可能取得A型的資料所具備的反制能力,以及美國自己可能面對伊朗擁有的鳳凰飛彈時的反制手段。 最後的改良計畫包括使用可程式化記憶體,來自[[AIM-120]]飛彈的[[行波管]]放大器(提高10倍的輸出能量)和新的低[[旁波瓣]]天線。這些改良是針對提升飛彈的[[反電子干擾]](ECCM)能力。1990年展開相關的測試工作,除了新生產的飛彈以外,部分服役中的AIM-54C利用改良套件提升為AIM-54C+型,總計有超過1000枚的C型飛彈遞交美國海軍。 == 設計 == AIM-54彈體長3.96[[公尺]],直徑380毫米,靠近彈體中央後部有四片固定三角翼面延伸至飛彈尾部,在這四片翼面後方是四片長方型控制面。AIM-54A重443[[公斤]],AIM-54C增加到463公斤。,A型是連續桿而C型採用高爆破片設計,引信有撞擊和近發兩種。AIM-54的彈頭重達60公斤,創下目前為止所有空對空飛彈中最重的紀錄,可輕易以單枚飛彈擊落大型機。 AIM-54C利用電子技術的進步大幅提升A型的設計與可靠性。改良的部分包含新的固態尋標頭收發單元,可程式化數位訊號處理器,數位自動駕駛儀以及簡化版的[[慣性導引]]系統等。飛彈改用[[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DSU-28C/B引信強化飛彈在不同高度正確引爆的能力。美國海軍表示,在C型服役以前,鳳凰飛彈對於蘇聯以[[轟炸機]]發射,自高空以[[超音速]]俯衝攻擊的反艦飛彈難以有效的攔截,新型飛彈徹底補足這個漏洞。 AIM-54飛彈可以在F-14飛行途中就先行啟動,可是飛彈的電子系統產生的熱量很高,如果不加以冷卻會讓彈體發生融化或者是起火的現象,甚至影響到攜帶的F-14的安全。因此AIM-54必須借助F-14內部儲存與傳輸到飛彈上的冷卻液,將這些廢熱帶走,以保證飛彈能夠正常使用。這個冷卻需求影響到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同時無法避免冷卻液洩漏的問題。直到C型飛彈以固態電子技術取代過去的設計,降低電子系統產生的熱量,免去對冷卻的需求。即使設計上如此複雜,6枚C型鳳凰飛彈還是可以在18分鐘左右掛載到F-14上。 == 操作 == 受限於早期電子技術以及射程的需要,AIM-54的體型相當龐大,F-14可以在機腹下攜帶4枚,機翼兩側固定翼套各攜帶1枚,總共6枚的數量。最初翼套下的兩枚是準備掛在進氣道下方,不過這個位置距離地面太近,安全高度不足,因此改為攜帶[[副油箱]]。可是攜帶6枚飛彈之後,即使在最低安全燃料量之下,[[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仍舊無法支撐F-14降落時的衝擊,只能夠使用陸上機場跑道降落,在大多數的情況下F-14不會攜帶超過4枚AIM-54執行任務。 AIM-54的設計需求是可以讓F-14在短時間之內連續發射對付數個遠程目標,這些目標包括[[轟炸機]],[[反艦飛彈]]與戰鬥機。傳統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半主動雷達導引]]一次只能對付一個目標,[[紅外線導引]]有效距離太短,因此[[主動雷達導引]]成為唯一的選擇,可是要達到這個設計目標,等於是要將一顆雷達縮小之後放進飛彈的鼻端,技術上的風險非常的高。 AIM-54在發射前先由F-14的AWG-9或者APG-71雷達在[[掃描同時追蹤]](Track While Scan)模式下標定攻擊的目標,發射之後飛彈會先飛到24240公尺的高空(AIM-54C則為30300公尺),以最節省能量的飛行路徑達到最大的航程。在飛行途中F-14會持續以掃描同時追蹤模式掃描目標,飛彈本身在[[慣性導引]]下飛行,並且以[[半主動雷達制導|半主動雷達導引]]的模式接收目標的新資料。當距離目標大約23公里的時候,飛彈鼻端的DSQ-26雷達會開始搜索並鎖定抓到的目標,這時候F-14就不再需要提供飛彈任何目標資料。 當目標出現干擾訊號的時候,AIM-54另外有朝干擾源歸向(Home on Jam)的模式來對付。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AIM-54鳳凰飛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