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礼记集解》 的原始碼
←
《礼记集解》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礼记集解</big> ''' |- | [[File:O4YBAFQNrRKAEroFAACuXyiJyHw574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1/M01/5B/A0/o4YBAFQNrRKAEroFAACuXyiJyHw574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7%A4%BC%E8%AE%B0%E9%9B%86%E8%A7%A3&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礼记集解'''》是[[清时期孙希旦撰写的作品]],原名《礼记注疏驳误》,后经多次修改,更名为《礼记集解》,前后时间长达十三年,字数近百万字。项几山先生曰:“《礼记集解》始名《注疏驳误》,凡八大册。其初属稿即就注疏书额,话释几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礼记注疏驳误》改名为《礼记集解》。 孙希旦尝研读“三礼”,于三十六岁(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后,开始专治《小戴礼记》。 =='''创作背景'''== 孙希旦尝研读“三礼”,于三十六岁(乾隆三十六年·1771)后,开始专治《小戴礼记》,并撰写《礼记注疏驳误》,凡八大册。《[[孙敬轩先生年谱]]》曰:先是 府君锐意三礼,见注疏之未当,辄附以己意。辛卯以后,始专治小戴,注说有未当,辄以己 意 为 之话释,谓之《注疏驳误》。至孙希旦四十九岁去世,已经三易其稿。孙希旦研究《小戴礼记》,只是取郑注、孔疏不恰当的地方,以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一条一条辨说。之后用功时间长了,遂取全书加以话释,推广其书为《礼记集解》。汉儒所未及:而深明先王制作之意,以即乎人心之所安,则又汉儒所不逮也。”项几山先生云:己亥在中山,始更今名,而自广其说。 孙锵鸣 《 序》:“是书首取郑注孔义,荃其繁芜,掇其枢要,下及宋、元以来诸儒之说,靡不博观约取。苟有未当,裁以己意。其于名物制度之详,必求确有根据,而大旨在以经注经,非苟为异同者也。由上可知 ,孙希旦研究《礼记》,开始只是纠正郑注、孔疏不恰当的地方,为《礼记注疏驳误》。后经多次修改,更名《礼记集解》,前后时间长达十三年,字数近百万字。《行状》:己亥居忧,主中山书院,乃益取宋元以来诸家之书,推广其说为《集解》。 传录本太仆公征刻《孙编修遗书·序》:先生初治小戴书,但取注疏之于经未安者,正以己意,条为之辨,谓之《孔郑驳议》。其后用功既久,遂尽解全经,易其名曰《礼记集解》。 《礼记集解》是一部百万字的著作。孙希旦三易其稿,书稿上红笔修改,剪纸粘贴增补,生前尚未刊刻。清道光年间,瑞安项霁、项傅霖兄弟与乡人商议,图谋刊刻,开始着手整理,项傅霖校勘了前十卷,项氏两兄弟先后去世。咸丰三年(1853),孙锵鸣回到家乡,继续此项整理工作,将书稿厘定为六十一卷,并作序在卷首,又附《尚书顾命解》一卷于书后。乡人集资,合力运作,咸丰十年(1860),在瑞安孙氏盘谷草堂开始雕版,由东瓯梅师古斋刻字,中途遇战乱而雕版被毁一半,至同治七年(1868),该书刊刻功成。 =='''作者简介'''== 孙希旦(1737年-1784年),自号敬轩。幼年时在瑞安陶峰山读书,12岁入县学,博览经史百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又七年,参加会试,挑取中正榜,得官职内阁中书。回家候缺时,著《[[尚书顾命解]]》。36岁那年,先生赴京城任职,补内阁中书。他做学问,孜孜以求,特别精专于礼学研究,开始撰写《礼记注疏驳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他再赴京城,试礼部,登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讲学的同时,他修改扩充《[[礼记注疏驳误]]》为《礼记集解》,撰成书稿五十卷。 [1] =='''刊刻'''== 由于孙希旦49岁即去世,“官不过翰林,其书未能尽具,而其学亦未有所施。”所以尽管同时人知其精于三礼学,但未见其书刊行,遂至被后人淡忘。幸有同乡的孙氏兄弟,其书才得以刊刻、流传。孙锵鸣(1817年一1901年),经学大师孙诒让(1848年一1908年)叔父,精校了《礼记集解》的稿本,写有《序》交代缘起。与其兄孙衣言(孙诒让父亲),共同组织整理刊刻了《礼记集解》。 据孙锵鸣《序》、项琪《跋》、孙延钊《[[年谱]]》及其它资料,《礼记集解》的整理与刊刻经过大致如下:道光十三 、十四年间(公元1833一1834年),孙衣言的两位舅舅:项几山(1798年 一1858年)、项稿湖(1792一1841年)屡次想要刻版印刷,但没有成功。项几山精校了前十卷,并且抄录了副本。 咸丰 三 年 (1853年),孙锵鸣自粤右归乡治团练。从孙希旦曾孙孙裕昆处得到稿本。“首十卷,几山先生所精校,镜藏其副。余则朱墨杂揉,涂乙纷纠。盖稿虽屡易,而增改尚多。其间剪纸勃缀,岁久脱落,往往而是。乃索先生所治《[[三礼注疏]]》本及卫氏《集说》于裕昆所,皆逐字逐句,丹黄已偏,校勘驳正之说,札记于简端者几满。”孙锵鸣取《礼记集解》稿本和孙希旦研读过的《三礼注疏》、《礼记集说》,用孙希旦眉批与《礼记集解》稿本核校,参考校订。一年后,编校完成《礼记集解》61卷的清稿本。 咸丰十年 (1860年)六月,孙衣言、孙锵鸣组织开雕,刻板刚刚过一半,适逢太平天国运动。金钱会起义军于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公元1861年9月24日)焚烧了孙衣言在浙江瑞安安义堡的房子,焚毁了十之五六的刻版。之后经过补刊,到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全书才刻成。当时距离孙希旦去世已经八十四年。可见 ,《礼记集解》61卷,首先项几山精校前十卷,其次是孙锵鸣于咸丰三年(1853)开始,全面校对,整理誊清,最后定稿。咸丰十年(1860)六月,孙氏兄弟开始雕版,直到同治七年(1868)三月,全书才刻成,前后经历八年。 <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82540 石立善:《大学》《中庸》重返《礼记》的历程及其地位的下降],澎湃新闻 2019年12月19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礼记集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