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的原始碼
←
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chfs.hzau.edu.cn/__local/F/27/83/2C418AEFD042E740948B9395ABC_3B7644BB_55253.jpg width="310"></center> <small>[http://chfs.hzau.edu.cn/info/1079/5549.htm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为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优势开展科技创新行动,2017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机构简介== “中心”立足于解决“[[一带一路]]<ref>[https://www.sohu.com/a/354413049_114731 “一带一路”的八大特征] ,搜狐,2019-11-18</ref>”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共性问题,突破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竹藤资源培育与利用、森林生态功能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防护林质量提升、岛礁生态系统修复等关键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示范,建立“一带一路”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的协同创新团队和[[资源]]共享平台,为“一带一路”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咨询。 ==主要成员== “中心”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牵头单位,以国际竹藤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和“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自治区)林业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相关大学、省(市、自治区)林业推广单位、相关企业等为主要成员。“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管理]],是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非法人制”实体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用“中心理事会→中心主任→管理办公室”三级组织管理体制。“中心”科研工作实行科学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用“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模式,设置荒漠化综合治理、竹藤资源高效利用、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沿海防护林建设与岛礁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创新团队。2019年7月,创新中心领导小组和秘书处成立,秘书<ref>[https://www.sohu.com/a/12976948_133697 秘书的种类有哪些?] ,搜狐,2015-04-29</ref>处挂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中心主任:刘世荣 副主任:崔丽娟、卢琦(常务)、吴波 [[秘书]]长:却晓娥 副秘书长:包英爽、刘丹、吴良如、李春义、徐军、褚建民 成员:王冬芳、乌日娜、杨柳。 特别顾问:杨有林、Pak Sum Low、Victor Squires、Alan Grainger、Lindsay Stringe 2019年12月,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等33家单位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 ==丝路兴,天下通== 从2000多年前的张骞“凿空之旅”,到600多年前的郑和七下西洋,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辉煌。当世界拥有了开放与合作,距离不再遥远。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着类似生态环境问题,在科技创新合作上易于达成共识,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面向新丝路、新机遇、新未来,“中心”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驱动绿色[[发展]]、增进合作互信为导向,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科技需求,着力打造跨学科、多领域、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创新行动。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返回「
一带一路生态互联互惠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