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丁宝桢 的原始碼
←
丁宝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丁宝桢 | 圖像 = [[File:丁宝桢.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shm.com.cn/ytwb/images/2010-01/22/1264122943079WB28B122C003_b.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西元1820年 | 國籍 = 清朝 | 别名 = 丁稚璜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创设四川机器局,改革盐法,发展洋务运动 | 知名作品 =《丁文诚公家信》 </br> </br> </br> </br> }} '''丁宝桢'''(西元1820年-西元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ref>[http://www.scdfz.org.cn/bssz/szrw/scszrwz/content_4424 丁宝桢 ]</ref>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 人物生平 == 贵州初起 丁宝桢,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 不久后,因母亲去世返乡丁忧,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保卫家乡。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丁忧期满,恰逢苗民教匪叛乱,叛军蜂拥而起。时任[[贵州]]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同意并特别下令授予丁宝桢编修一职。此后,丁宝桢增加在民间的招募,士兵总数达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复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 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丁宝桢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军队。但由于亏欠的饷银非常多,丁宝桢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纷纷离开。丁宝桢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任长沙知府。 == 治理山东 == 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 当时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帅军队作战,僧格林沁自觉地位高贵,十分倨傲,见省级以下官员不设座位,丁宝桢投递名帖求见,说低级武官丁某投书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大惊失色,僧格林沁佩服他的强硬不屈,为丁宝桢改变仪容礼敬有加。 山东巡抚[[阎敬铭]]听说这件事后,大为称奇,丁宝桢到任的那一天,亲自在郊外迎接,从此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咨询丁宝桢之后才实行。 僧格林沁命令丁宝桢平叛河北的农民起义首领宋景诗发起的叛乱。不久丁宝桢因擅自招抚降兵被弹劾,部议降三级处理。 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丁宝桢被弹劾协战不力,恩降四品顶戴留任。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给事中]][[孙楫]]、御史[[朱镇]]又搜集罗织了其他的罪名来弹劾他,此事转呈到[[曾国藩]]手中,曾国藩向皇帝禀告说丁宝桢无罪。 [[山东巡抚]]阎敬铭向来欣赏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请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当时捻军的部队直逼边防海岸线,[[李鸿章]]建议朝廷在胶莱河修筑防御工事,丁宝桢也参与其中。 [[File:00301701743 59e4364a.jpg|缩略图|左|350px|[http://gzrb.gog.cn/pic/003/017/017/00301701743_59e4364a.jpg 原图链接]]] 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东路捻军逃到潍河,东路军副将[[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但是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丁宝桢将这件事禀告给皇帝。 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丁宝桢被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这之前东路军镇守潍河,本是安徽将领潘鼎新驻防地段,安徽军刚刚南移,而北路就立即失利。 皇帝下令将副将王心安斩首,丁宝桢上书直言辩驳,皇帝就宽宥了王心安而斥责李鸿章,丁宝桢又屡次上书揭发,皇帝于是越发斥责[[李鸿章]]为人刻薄善妒、放纵寇敌。 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西路捻军奔赴定州,京畿附近大为震动。 丁宝桢听到军情示警,立即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一千骑兵,三千精锐步兵,带着五天粮食,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捻军于是向南溃逃。 这场战役,朝廷派遣禁军到京城外防备捻军,统领士兵的各位将领都受到责备,而皇上只因为丁宝桢这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饶阳,功劳最大,多次降下圣旨褒扬嘉奖,加太子太保衔。 == 诛安德海 == 宦官安德海先后侍奉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多年,咸丰帝死后成为慈禧太后心腹,颇受宠信。 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安德海]]违反祖制、擅出宫禁,在未携带任何公文的情况下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 八月二日,安德海至泰安境内,丁宝桢派骑兵将其逮捕,随后押往济南。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八月六日,得旨,安德海就地正法。八月七日,丁宝桢诛安德海于山东[[济南]]。 此举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 总督四川 == 光绪二年(西元1876年),丁宝桢受到[[光绪]]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 代替吴棠署理四川总督一职。成都将军[[恒训]]再次核查堤防工程,又挑剔指摘到盐运祸害商贾民众,流弊很大,拒绝责难,进行争辩。 皇帝担心丁宝桢被流言困惑,亲自下令告诉丁宝桢不要改变当初的想法。不久就正式授予他实职,丁宝桢也更加的自我勉励,更加注重储存粮食,严厉进行督责搜捕。 丁宝桢刚刚到任履职时,城内每月都有盗窃抢劫的案件,到他上任后几乎把匪徒诛杀干净,宣称为路不拾遗。 当时四川吏治腐败、财政赤字巨大,[[慈禧]]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足见朝廷对丁宝桢寄予了厚望。督川十年,他体恤民情,实心办事,深受民众爱戴。在此期间他编纂的《[[四川盐法志]]》,既总结了四川盐井生产技术,又有大量精美的木刻插图。 == 人物逝世 == 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 由于朝廷发放的俸禄被多数用于救济贫困百姓,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 身边的随从随员们聚集在一起拿出钱帮助办理丧事,扶柩回乡才能够成行。 '''丁宝桢'''死后,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并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其子丁体常等遵从父亲之遗命,为了不扰民,由水路扶丧。次年秋,灵柩回归济南。士绅百姓"郊野祭吊,军民悼哭"。[[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九月二十五日,丁宝桢安葬于历城的丁家林地元配谌夫人墓的东侧(现济南历城区全福立交桥东)。 [[File:1503944598022 0.jpg|缩略图|右|250px|[http://img01.haolishi.com/2017-08/29/02/1503944598022_0.jpg 原图链接]]] == 人物成就 == 办机器局 '''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外面"船坚炮利"的现实,丁宝桢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痛斥"墨守纲常"的人。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精求武备","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这样才能"弃我之短,夺彼之长"。 [[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马梯尼洋枪,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次年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四川机器局。山东、四川机器局的创办,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 水利治理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决口。丁宝桢亲赴工地,指挥抢险。两个月的时间里,丁宝桢与役夫同甘共苦,于二月二十四日"工竣合龙",堵住了决口。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黄河再次遭遇大决口,丁宝桢又一次挺身而出,军民同心,历时半年筑起了高十四尺、宽三十尺、厚百尺的障东堤。 二百五十里的障东堤修好后,近百年来黄河此地不再决口,保证了方圆几百里村庄的安全。 [[光绪]]三年(西元1877年),他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丁宝桢注重调研,他与时任灌县知县[[陆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后,得出结论:都江堰用竹笼堤"岁修累甚",拟修建成永久性的防洪堤。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蒲柏河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条石修砌。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缝。同时,还石砌堤岸一万二千余丈,修建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泻水工程,疏淘内、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万方,有效预防决堤险情的发生。 创办书院 丁宝桢在文化建设同样颇有作为。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理、算术。该堂曾刊刻的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至今,在趵突泉公园,尚志堂建筑仍存。同期,丁宝桢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山东书局。该局最著名的刻本《十三经读本》则是由丁宝桢亲自参与校勘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济南学者马国翰生前曾编辑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该书辑佚书594种,为辑书史上的空前巨著。但因[[马国翰]]去世未能刊行。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在丁宝桢协助下,泺源书院从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书板,整理后分订一百册印刷行世。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 用人良策 == '''丁宝桢'''的政绩,很大程度得力于用人,他提拔官员看重德才兼备。他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上谕为政,首在得人",只有"重用德才兼备之人",才能把事情办好,所以,"深维求治,以任贤为急"。他用人的标准,一是"居心行事";二是"苟异于人"。也就是说,要用有事业心而且确有奇才的人,而不是"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阿混"。对人才的考察,必须"察其言,观其行"而后"知其人"。每到一处,便悉心查访,但遇心术正大、才识卓越、能办实事的人,便极力保举、提拔。他发现丁彦臣是一个"才识开拓、器向宏深,明干笃实"的人,便保举他治理山东河道。办洋务,保举了一批"博求通识之士",如[[薛福成]]、[[张荫桓]]等。在抵抗外来侵略中有功的[[长庚]]、[[鲍超]]等,都是丁宝桢一手提拔起来的。 == 人物评价 == 《[[清史稿]]》:宝桢政尚威猛 。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 '''丁宝桢''' 为人正直,勤政廉洁,广受朝野好评。[[礼部尚书]]李端芬高度评价丁宝桢的功德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 阎敬铭:"生平处大事无所趋避","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 《[[清盐法志]]》:丁宝桢创办的官运商销之法"明效大著,之后一切成法皆有可循","诚数世之利也"。 == 史书记载 == 《清史稿·丁宝桢传》 [[File:B08ae7f7880f7d0 size48 w500 h349.jpg|缩略图|左|400px|[http://p1.ifengimg.com/a/2018_28/b08ae7f7880f7d0_size48_w500_h349.jpg 原图链接][http://sc.ifeng.com/a/20180709/6712384_0.shtml 来自凤凰网四川综合]]] 《宫太保丁文诚公年谱》 《清盐法志》 == 家族成员 == 长子:丁体常,曾任巩秦阶道道员、广东布政使。 次子:丁体勤,曾任山海关通判。 子:丁体仁,曾任候选知县。 子:丁寿鹤,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 子:丁体晋,恩赏郎中。 孙:丁道臣,曾任兵部主事。 孙:丁道源,曾任光禄寺署正。 孙:丁道津,曾任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山西省河东盐运使、山东布政使。 == 轶事典故 == 宫爆鸡丁原名叫做宫保鸡丁,这道菜由丁宝桢发明。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原本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人尽皆知。 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也算是对他的纪念了。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 。 == 后世纪念 == '''丁宝桢'''去世后,灵柩运回老家山东济南丁家祖坟安葬。但如今,丁宝桢墓早已夷为平地。[[趵突泉]]畔的"丁公祠"以及位于旧军门巷11号的丁宝桢故居,已在城市建设中拆除,只在临街的粉墙上书有丁宝桢及其故居的简介。时至今日,只有丁宝桢当年曾坐镇的巡抚大堂旧址,依旧立于珍珠泉畔。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丁宝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