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七 的原始碼
←
七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七</big>''' |- |<center><img src=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259628917694136355.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stock.tuchong.com/image/detail?imageId=259628917694136355&source=360tusou 来自图虫创意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七,汉语一级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七"本义为切断,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由数词"七"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七 拼音; qī 注音; 一ㄑㄧ 部首; 一 总笔画; 2 五笔86&89; AGN 仓颉码; JU 郑码; HD 笔顺编号; 15 四角号码; 40710 UniCode; CJK 统一码; 基本区 U+4E03 字级; 一级字(0007) 平水韵; 四质 =='''字源演变'''== 七,指事字。在一横中间加一竖划,[[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 "七"字在甲骨文中作"七"(图1),而"十"字在甲骨文中作"十"(中间结点涂成●),二者本不会相混。后来"十"字中的一点变为短横,"七"字则写作长横短竖之形,二者固然有所区别,但还是很易混淆,所以战国时出现一种将"七"字的竖画弯曲,写作"七"(图4)来加以区别的异体,小篆认同了这种写法并将之规范化。虽则汉代仍存在作长横短竖结构的"七"字[[异体]],但到楷书中就只剩下与"十"有明显不同的"七"字了。 七的本义为切断。《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丁山《数名古谊》:"七古通作'十'者,刌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则七即切字。" "自借为七数专名,不得不加刀于七以为切断专字。"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由数词"七"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体",指汉赋中一种以七段问答为主题的文学样式;按阴阳学说,七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亲吉切。文一。 说文解字注 七,昜之正也。 易用九不用七。亦用变不用正也。然则凡筮阳不变者当为七。但《左传》、《国语》未之见。 从一。微侌从中衺出也。 谓?。亲吉切。十二部。 凡七之属皆从七。 =='''康熙字典'''== 《唐韵》亲吉切。《集韵》《韵会》《正韵》戚悉切,ᘋ音桼。少阳数也。《说文》: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注:七政,日月五星也。《诗·唐风》:岂曰无衣七兮。注:侯伯七命,车服皆以七为节。 又词家以七名篇,虽八首,问对凡七。七者,问对之别名,始枚乗七发,后傅毅七激,崔骃七依,曹植七启,张协七命,继之凡十馀家。 又三七,药名。《本草纲目》:言叶左三右四,[[故名]]。一说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贤。 又人名。《续仙传》:殷七七,名文祥。苏轼诗: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4%B8%83 七],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返回「
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