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的原始碼
←
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裴潜.jpg|缩略图|[http://www.234info.com/s/%E7%91%81%E5%AD%98%E7%B6%94 裴潜]]] '''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出自《三国志》,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book/sanguozhi.html 《三国志》-诗词名句网]</ref> ==原文== 和洽字阳土,汝南西平人也。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袁绍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洽独以“冀州土平民强,英桀所利,四战之地。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荆州刘表无他远志,爱人乐士,土地险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遂与亲旧惧南从表,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黜近,久而阽危,必有谗慝间其中者。”遂南度武陵。 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时毛玠、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俭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仪,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长吏过营,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魏国既建、为侍中。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洽陈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罢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复为崔琰觖望。此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怨叹,殆不可忍也。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在屈笮,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洽对曰:“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 然人情难保,要宜考核,两验其实。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洽对曰:”玠信有谤主之言,当肆之市朝;若玠无此,言市者加诬大臣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核,臣窃不安。“太祖曰:”方有军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此为君之诫也。“ 太祖克张鲁,洽陈便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太祖未纳,其后竟徙民弃汉中。出为郎中令。文帝践阼,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休废之气,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诏书谦虚引咎,博咨异同。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故废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是以先王务蠲烦费,以专耕农。自春夏以来,民穷于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料贼虎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所谓’悦武无震‘,古人之诫也。“ 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加赐谷帛。薨,谥曰简侯。子禽嗣。禽弟适,才爽开济,官至廷尉、吏部尚书。洽同郡许混者,许助子也。清醇有鉴识,明帝时为尚书。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 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州界名士林及杨俊、王淩、王象、荀纬,太祖皆以为县长。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踧踖而退。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子旹嗣。为泰山太守。坐法诛。旹弟静绍封。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入之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俊嘉其才质,即赎象着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来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文帝践阼,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恃。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着,殊邻异党,襁负而至。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杜袭字子绪,颖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着名前世。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惧来者,徙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其与子绝矣!”钦慨然曰:“请敬受命。”袭遂南适长沙。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 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野荒民困。仓庾空虚。袭自知思结于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留丁强备守,吏民欢悦。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其亲戚在外欲自营护者,恣听遣出;皆叩头愿致死。于是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临陈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城。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 司隶钟繇表拜议郎参军事。苟彧又荐袭,太祖以为丞相军祭酒。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粲强识博闻,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至其见敬不及洽、袭。 袭尝独见,至于夜半。粲性躁竞,起坐,曰:“不知公对杜袭道何等也?”洽笑答曰:“天下事岂有尽邪?卿昼侍可矣,悒悒于此,欲兼之乎!”后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合、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合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冀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吏,驻关中。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 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袭曰:”殿下谓许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钩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时夏侯尚昵于太子,情好至密。 袭谓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闻太祖。文帝初甚不悦,后乃追思。语在《尚传》。其柔而不犯,皆此类也。 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及践阼,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更为督军粮执法,入为尚书。文帝即位,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军拒亮,徙袭为大将军军师,分邑百户赐兄基爵关内侯。真薨,司马宣王代之,袭复为军师,增邑三百,并前五百五十户。以疾征还,拜太中大夫。薨,追赠少府,谥曰定侯。子会嗣。赵俨字伯然,颖川阳翟人也。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 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思并着。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夏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人为司空掾属主簿。时于禁屯颖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合、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诺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俨夏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署发后一日,俨虑其有变,乃自追至斜谷口,人人慰劳,又深戒署。还宿雍州刺史张既舍。署军复前四十里,兵果叛乱,未知署吉凶。而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俨欲还,既等以为“今本营党已扰乱,一身赴之无益,可须定问”。俨曰:“虽疑本营与叛者同谋,要当闻行者变,乃发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犹豫,促抚守之。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 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马息,尽呼所从人,喻以成败,慰励恳切。皆慷慨曰:“死生当随护军,不敢有二”前到诸营,各召料简诸奸结叛者八百余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谋魁率治之,余一不问。郡县所收送,皆放遣,乃即相率还降。俨密白:“宜遣将诣大营,请旧兵镇守关中。”太祖遣将军刘柱将二千人,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俨谓诸将曰:“旧兵既少,东兵未到,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因其狐疑,当令早决。”遂宣言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镇守关中,其余悉遣东,便见主者,内诸营兵名籍,案累重,立差别之。留者意定,与俨同心。其当去者亦不敢动,俨一日尽遣上道,因使所留干人,分布罗落之。东兵寻至,乃复胁喻。并徙千人,令相及共东,凡所全致二万余口。 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迁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余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适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逼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 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擒也。”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进,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文帝即王位,为侍中。顷之,拜驸马都慰。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黄初三年,赐爵关内侯。孙权寇边,征东大将军曹休统五州军御之,征俨为军师。权众退,军还,封宜士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迁尚书。从征吴,到广陵,复留为征东军师。明帝即位,进封都乡侯,邑六百户,监荆州诸军事,假节。会疾,不行,复为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转大司马军师,人为大司农。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征为骠骑将军,迁司空。薨,谥曰穆侯。子亭嗣。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潜私谓所亲王粲、司马芝曰:“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适长沙。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出历三县令,入为仓曹属。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时代郡大乱,以潜为代郡太守。乌丸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专制郡事。 前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欲授潜精兵以镇讨之。潜辞曰:“代郡户口殷众,士马控弦,动有万数。单于自知放横日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惮。 宜以计谋图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抚之以静。单于以下脱帽稽颡,悉还前后所掠妇女、器械、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 在代三年,还为丞相理曹掾,太祖褒称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计者必以潜为理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忽,过宽必弛,既弛又将摄之以法,此讼争所由生也。以势料之,代必复叛。”于是太祖深悔还潜之速。后数十日,三单于反问至,乃遣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征之。 潜出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太祖次摩陂,叹其军陈齐整,特加赏赐。文帝践阼,人为散骑常侍。出为魏郡、颖川典农中郎将,奏通贡举,比之郡国,由是农官进仕路泰。 迁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入为尚书。出为河南尹,转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邑二百户。入为尚书令,奏正分职,料简名实,出事使断官府者百五十余条。丧父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薨,追赠太常,谥曰贞侯。子秀嗣。遗令俭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设。秀,咸熙中为尚书仆射。 评曰:和洽清和干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则毅有度,裴潜平恒贞干,皆一世之美士也。至林能不系心于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 ==译文== (和洽传、常林传、杨俊传、杜袭传、赵俨传、裴潜传) 和洽传,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 曾被当地吏民举荐为孝廉,并受到大将军的征召,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袁绍在冀州之时,曾派使者前去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士大夫都欣然前往,惟独和洽认为:冀州地势平坦开阔,百姓富足强壮,且四面可以应敌,必成各地英雄豪杰争割之地。袁绍凭借着这种优势,虽能逐渐强大起来,但当今天下群雄并起,他未必能得到圆满的结局。荆州刘表虽无甚远大志向,却能爱护百姓,爱惜人才,再加上地势险阻,山贫民弱,是个容易依靠的地方。于是与亲朋故友一同南下归附了刘表,刘表以上宾之礼对待他们。和洽说:“我之所以没去投奔袁绍,是为了避开那个是非之地。昏世之主,是不能够轻易接近的,时间一长就会面临险境,因为必然会有小人混在朝廷之中挑拨离间。”于是南渡武陵。曹公平定荆州后,征聘和洽为丞相掾属。 当时毛玠、崔琰都以忠正、清廉与否作为评判人的标准,他们对于人才的选用也着重看他是否节俭。和洽说:“天下重要的事情,是要职位与个人的才能大小相当,而不能以是否节约作为首要的标准。俭素过度,对于修身养性自然可以,但以此来检验评价人和事,就会失之偏颇。如今朝廷里议论人,看到有的官员穿件新衣服,坐辆好马车,就说他不清廉;看到当长官的经过自己的营所,衣服破旧,仪容不整,就说他很清廉,以致士大夫们故意弄脏了衣服,把好车马、好穿戴都藏起来。朝廷的大臣们,甚至有的自己带着水壶、食物来到官属。要说树立政教,看待俗务,都贵在中庸,才能被人接受、继承,如今却崇尚一切令人难堪的行为以检验高下。即使勉强为之,早晚也会令人疲惫。古代大的教化,必须顺通人情,大凡过激过异的行为,就容易隐藏着虚伪。”魏国建立后,和洽官居侍中。有人举报毛玠诽谤曹操,曹操十分震怒,把近臣都召过来。和洽认为毛玠一向本分忠厚,请求查明实情。下朝以后,曹操说:“今有人说毛玠不但诽谤还为崔琰抱怨。这种有损君臣恩义、妄为死友怒叹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 当年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虽都出身卑微,却能屡建奇功,高祖每次身处逆境时,二人仍能恭顺相随,为臣之道才更加彰明,因此能够名传后世。你替毛玠请求查实此事,我所以不听,就是想以后慢慢再考验他。”和洽回答说:“如果真像举报者说的那样,那么毛玠的罪,实在是天地不容。臣下并非敢为毛玠强词夺理以致歪曲君臣之理,只是因为毛玠在群臣之中出类拔萃,受到您特殊的提拔,以至官居显赫,位在首职,历年蒙宠,难免遭人嫉妒,何况他的为人刚直品正,为人所惧惮,似乎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事情。然而人情难保,重要的是应当通过调查,验证事实。如今您怀着蒙污受垢的仁德,不忍心将他们按理明察,更易使曲直不分,是非不明。”曹操说:“我之所以不主张调查,是想让毛玠和举报者双方都得以保全。”和洽说:“如果毛玠真有谤上的言论,就应当处死,陈尸于市朝;如果毛玠没有这回事,举报者就犯了诬陷大臣以误主听的罪行。二者若不加以核查,臣下心中不安。”曹操说:“眼下正值战事,怎能听了几句话就大肆调查?从前狐射姑在朝堂上刺杀阳处父就是对君者的告诫。”曹操打败张鲁,和洽建议应该适时地撤军移军,以节省布防守卫的费用。曹操不但不采纳,反而还移民汉中之外,和洽后来又担任过郎中令。曹丕称帝后,任命他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明帝曹睿即位后,晋封他为西陵乡侯,食邑两百户。 明帝太和年间(227~232),散骑常侍高堂隆奏告说:“时风不至,而有休止废弃的现象,一定有不勤于职位而丧失天道常规的事情。”明帝于是下诏,谦虚地引咎自责,并广泛征求意见。和洽认为:“现在人少,耕种的人更少,只吃不种的人更多。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性命。如果荒废一时之农耕,就可能失去养活性命之根基。故此,先王毅然排除其他烦杂琐事,专门治理农耕,国家才得以殷实。自春夏以来,百姓疲困于劳役,农业有所荒废,不少人饥饿难当。时风不至,未必不是由此而产生。解决的办法,莫过于节俭。太祖建立宏业以后,除保证供给军队士兵及封赏的费用外,官吏士人资丰食足,仓库之中谷帛充盈,这都是因为太祖从不过于修饰宫殿,免去用于浮华享乐的费用。如今最要紧的是固然在于停止或减省繁重的劳役和其他多余的杂务,以补充军队的储备。 边境的守卫防御,也应早作准备。了解推断敌人的虚实,养精蓄锐,明攻取之谋,算必胜之策。虚心详尽地听取众人的意见,运筹帷幄,决不可轻敌弱小,否则骄兵必败,所谓‘悦武无震’,这可是古人曾经警告过的呀。”和洽以后又转任主管宗庙礼仪兼掌选试人才的太常,他清贫守约,以至于卖掉田宅才勉强自给。 明帝听到这种情况,就赐给他一些布帛。和洽死后,谥号简侯。其长子和离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和荄很有才干,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常林传,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七岁时,父亲的一个朋友登门造访,问常林:“伯先在不在家?”见常林毫无行礼之举,不悦,又问:“你怎么见了我也不致礼?”常林说:“虽说应尊敬客人,但是你当着我说我父亲的名字,我为什么还要拜你呢?”于是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时,派一些门生在其属的县里寻找官员及百姓的过失,一旦发现立即关押,然后判定罪责让他们用钱或粮食来赎罪,如果延误期限就要灭其宗族,以树威严。常林的叔父因为打了客人几巴掌,被王匡的门生告了一状,王匡大怒,把他关进牢房问罪。 整个常氏家族诚惶诚恐,不知道要责罚他们多少钱粮,还不知能否救出常林的叔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说:“王府君凭着文武高才,到我们这个郡来当太守,鄙郡山河相绕土地辽阔,百姓富足,又有很多贤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贼臣董卓虎踞京师,整个华夏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为国奋力之时。但如想要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风归附,纷纷响应,共同平息暴乱,除天时、地利外,还要靠人和。如果这三条同时具备不是可战无不胜吗?但如对百姓没什么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贤能的人才,那么定将自取灭亡,怎谈得上匡扶朝廷,树立功名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接着常林就把叔父被关押的情况说了一遍,胡母彪立即写信责备王匡,王匡就把常林的叔父给放了,常林于是迁到上党避乱,在山中耕种。 当时正逢旱灾,当地只有常林家获得丰收,于是他把周围的邻居都叫来,把自己的粮食整升整斗地分给他们。常林住的地方紧挨着已故河间太守陈延家的围墙。陈冯二姓都是官宦旧族。张杨企图霸占这两家的妇女和财产,常林就为陈冯两家出谋划策,两家在被围困了六十多天后终于保全了性命和财产。并州刺史高干上表荐常林为骑都尉,常林婉言谢绝,后刺史梁习又举荐州内的名士常林以及杨俊、王腸、王象、荀纬,太祖曹操任命他们都当上了县令。常林任南和县令,治理有方,卓有成效,因而提升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处,政绩斐然。文帝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将时,常林担任功曹。太祖曹操西征时,田银、苏伯乘机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动荡不安。曹丕想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常林说:“我曾任职博陵、幽州,对于贼寇的情况,是可以猜测推断的。 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厌恶战乱,受教化已久,安分守己的占绝大多数。田银、苏伯乃乌合之众,阴谋虽大但才智不足,难成大患。如今我军主力远离京师,外面又有强敌,将军在此坐镇天下,如轻易出兵远征,即便取胜也不算大智大勇。”曹丕点头称是,便派手下将官前去讨伐,果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叛军消灭了。常林以后出任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后又担任丞相府的东曹。魏国建立以后,被授予尚书。曹丕称帝后,他被提升为少府,封为乐阳亭侯,后又转任大司农。明帝曹睿即位后,常林被晋封高阳乡侯,升光禄勋太常。 司马懿因常林是同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每每遇到他便跪拜行礼。有人就对常林说:“司马懿地位高,权力大,你应该阻止他向你跪拜行礼才是。”常林说:“司马懿自己愿意诚恳地叙行长幼之礼,以此为年轻人树立榜样。地位高贵并非我所惧,对我跪拜也无需要我制止。”说话的那人恭敬而面带愧色地走了。当时朝臣们都认为常林节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却称病谢绝了。以后他又被授予光禄大夫。八十三岁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朝廷像对待公爵那样为他举行了葬礼,谥号贞侯。 其子常睸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泰山太守,因触犯刑律而被诛杀。常睸的弟弟常静便继承了常睸的爵位。 杨俊传,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曾受教于陈留的边让,为边让所赏识,被他视为奇才。当时兵乱四起,杨俊考虑到河内郡又处于四通八达的要冲,迟早会成为战场,便扶老携幼来到京、密一带的大山里,同行的共有一百多家。 杨俊热心济贫,和大家不分彼此,共通有无。宗族中有六户人家被掠去做奴仆,杨俊便倾其所有把他们都赎了回来。司马懿十六七岁时,和杨俊相遇,杨俊便说:“此人绝非寻常之辈。”司马朗很早便有了名声,其族兄司马芝则不为人所知,只有杨俊说道:“司马芝虽然其声望不及司马朗,但实际才能却高于司马朗。”后来杨俊转到并州避乱。本郡有个王象,少小孤贫,给人家当仆役,十七、八岁时,主人让他放羊,他却偷偷地读书,因此遭木棍痛打之罚。杨俊赞赏他的勤勉,当即把他赎出来带回家中,替他娶了媳妇成了家,还鼓励他多读书,安排妥当便放心地离去了。杨俊起初被曹操任命为曲梁县令,后又进京担任丞相掾属,被举荐为茂才后,又出任安陵县令,升南阳太守。在任期间,他宣扬德教,建立学校,受到官员和百姓的称赞。 后升任征南军师,魏国建立后,杨俊调任中尉,负责治安。曹操征伐汉中,魏讽在邺谋反,杨俊到任所弹劾自己的失职。刚被免罪,他便给太子曹丕写信要求辞职。曹丕很生气地说:“杨中尉说走就走,为人未免太故显清高了吧!”于是将杨俊降为平原太守。曹丕称帝后,他又重任南阳太守,当时王象已经担任散骑常侍,他向曹丕举荐杨俊,说:“臣下认为南阳太守杨俊,秉性刚正,诚以待民,仁而待物,提携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从最初出仕开始历任数职,所到之处,均能垂布教化。再任南阳太守以后,又能为朝廷广施恩德,以至远近之民甚至曾反对过他的人,都无不归顺于他,如今他的守境之内清静安定,已无处施展才智,请让他返回朝廷,在您身边效力。”杨俊从少年到成年,始终以遵从和弘扬人伦为己任。 同郡的审固、陈留的卫恂原来都是当兵的出身,经过杨俊的提拔,都成了杰出的人才,审固历任郡守,卫恂也当过御史和县令。杨俊为人明鉴仗义,大多如此。当初,临菑侯侯曹植和杨俊的关系很友好,太祖曹操在确定太子之前,曾为此秘密地探问各个职司府署,杨俊虽把曹丕和曹植相提并论,说他们各有所长,但只因他把曹植说得很美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 黄初三年(222),曹丕的车驾到了宛城,因为街上没有足够的声势迎接圣驾,曹丕大怒,便把杨俊收监下狱。尚书仆射司马懿、常侍王象、荀纬都为杨俊求情,头叩血流,曹丕始终不肯宽恕,杨俊说:“臣已知罪。”说罢自杀身亡。众人都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 杜袭传,杜袭,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人。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都是当年著名的人物。杜袭到荆州避乱,刘表以上宾之礼招待他,同郡的繁钦好几次对刘表说他是奇才,杜袭便对繁钦说:“我所以和你都来投奔荆州刘表,只为能够藏身不显,视机而动,怎么能把刘牧当作平定乱世的主公,而规劝长者归附于他呢?你如果发现能人却不去投奔,就和我不是同类人。我这就和你绝交!”繁钦慨然说道:“那就尊请自便吧。”杜袭于是又南行到了长沙。 建安初年(196),太祖曹操迎接天子迁都许昌。此时,杜袭也逃回家乡,曹操便任命他为西鄂县令。西鄂靠近魏国的南部边境,常有敌寇袭扰。当时,西鄂的长官就把百姓都招集起来以保卫城池,正常的农业生产给耽搁了,田园荒芜,百姓穷困,仓储空虚。杜袭知道要为百姓做些好事才能体现朝廷的恩德。为使他们摆脱困境,就让年老体弱的百姓分散到城外去耕田种地,留下青壮年坚守城池。官员和百姓们皆大欢喜。不久,荆州派出一万人马前来攻城,杜袭就把城内官员、百姓中担任守城任务的五十多个人全召集在一起,和他们立盟起誓,又允许这些人的亲戚中如有要求出城自保的可以随意调出,然而这五十多人全都跪在地上叩头,情愿拼死守城。杜袭手握弓箭和..石,亲自带人戮力抗敌。官员、百姓感动不已,都豁出命来参加战斗,临阵斩杀了数百敌兵,而杜袭这边也死了三十多人,剩下的十八个人也全都身负重伤,贼寇这才得以入城。杜袭带领受伤的官员、百姓突围出城,几乎全部战死,没有一人投降。杜袭把散失的百姓收拢到一处,转移到摩陂扎下营寨。西鄂的官员、百姓听到消息纷纷赶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司隶钟繇上表请求任命杜袭为议郎参军事,荀彧也出面举荐,曹操便任命杜袭为丞相军祭酒。 魏国建立以后,杜袭担任侍中,和王粲、和洽一起供职。王粲博闻强识,因此曹操游览出入多让他在车右陪乘,至于敬重的程度却不及对和洽和杜袭。杜袭曾被曹操单独召见,直到夜深。王粲生性急躁好动,站起来对和洽说:“真不知道曹公单独召见杜袭要说些什么?”和洽笑着说:“天下的事怎么能尽善尽美,你当曹公的读书顾问就行了,何必为此悒悒不欢,难道你想把杜袭的那份差事也兼任过来吗?”后来杜袭兼领丞相长史,跟随曹操到汉中讨伐张鲁,曹操回京后,拜杜袭为驸马都尉,留在汉中都督军事。经过他的安抚开导,老百姓中自愿从汉中迁往洛阳、邺城的共有八万余人。夏侯渊被刘备杀死,军队失去了主帅,将士们大惊失色。杜袭和张郃、郭淮纠集散乱人马,调整军事部署,暂时推张郃为都督,以统一军心,三军将士才得以安定下来。太祖曹操要东还洛阳,准备挑选、任命一个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管此事的官员挑选的人大多不合适,曹操便下令说:“放下好马不骑,何必匆匆忙忙到别处去寻找?”亲自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当时将军许攸拥有大量私兵,不肯归附曹操,而且说了不少轻慢的话。曹操大怒,准备讨伐许攸。大臣们多数建议“可以招抚许攸,共讨强敌”。曹操把刀横放在膝盖上,脸色阴沉不肯听从。 杜袭走进来也要提建议,曹操迎面先对他说:“我的主意已定,你不必再说了。”杜袭说:“假如殿下的主意正确,臣下便可以帮你完成;假如殿下的主意不正确,即使定下了也可以修改。殿下,为什么不能让我把话说完呢?”曹操说:“许攸怠慢轻侮我,你看应该如何处置呢?”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曹操说:“凡人。”杜袭说:“只有贤人才能识别贤人,只有圣人才能识别圣人。许攸是个凡人,他怎么能识别非凡的人呢?如今豺狼挡道却要先除狐狸,别人将会指责、嘲笑您避强攻弱,那么进兵称不上英勇,退兵称不上仁慈。臣下听说有千钧力量的弓弩不去射杀小小的家鼠,有万石容积的大钟不用草茎撞击洪音。如今区区一个许攸,哪用得着殿下的神武大驾呢?”曹操说:“有理。”于是派人前去厚抚许攸,许攸也就当即归附了曹操。 当时夏侯尚受到太子曹丕的宠信,俩人关系甚密。杜袭认为夏侯尚不是个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特殊优待,并把这事报告了曹操。曹丕起初很不高兴,后来肯定了杜袭的判断,此事已经载入《夏侯尚传》。杜袭为人处事就是这样以柔取胜,不当面抵触,然每每事半功倍。曹丕做了魏王以后,封杜袭为关内侯。称帝以后,又任命其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后又任命杜袭为督军粮执法,并让他入朝当了尚书。明帝曹睿即位后,杜袭被晋封为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都督各路人马抗拒蜀军,提升杜袭为大将军军师,又把杜袭的食邑分出一百户来给他的哥哥杜基,封杜基为关内侯。曹真死后,司马懿代替了他的职务,杜袭仍然担任军师,并增加食邑三百户,和从前的加在一起共五百五十户。以后杜袭因患病被征召回朝,拜太中大夫。死后,追赠为少府,谥号定侯。其子杜会继承他的爵位。 赵俨传,赵俨,字伯然,颍川郡阳翟县人。因避乱来到荆州,与杜袭、繁钦共同生活。当初曹操迎接献帝迁都许昌时,赵俨就对繁钦说:“曹操应时顺世,必能匡济华夏,我知道我的去处了。” 建安二年(197),赵俨二十七岁,扶老携幼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朗陵县长。县内有许多强横狡诈不守法纪之徒,为非作歹,猖獗一时。赵俨就把歹徒头目抓起来关进监狱,立案审查后,定为死罪。赵俨又上表郡守,请求把这些人都放了,以此恩威并著。当时袁绍举兵南侵,派使者引诱招降豫州各郡,各郡大都听从他的调遣。只有阳安郡不为所动,但都尉李通又急于向老百姓征收税款。赵俨面见李通说:“今天下动荡不安,各郡先后反叛,有心归附朝廷的地方再征收户税绵绢,恐怕会引起民怨。况且远近都有忧患,这些都不能忽视呀。” 李通说:“袁绍和大将军曹操相持不下,军情紧急,左右郡县又纷纷背叛。假如我们再不征收户税绵绢运往朝廷,那些爱探听消息的人一定会说我们是见风使舵,别有企图。”赵俨说:“事情也正如您考虑的那样,然而还是应当权衡利弊,暂缓征税,我愿帮您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就给荀彧去信说:“现在阳安郡应该把征收的绵绢送往朝廷,但是道艰路险,必招致敌寇的袭扰,眼下百姓穷困,周围邻近的郡县一同反叛,我们阳安郡也面临倾覆,易如反掌。这可是关系一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啊。况且本郡百姓执守忠节,虽处险境依然不生二心,对微小的善事也一定要有所奖赏,那么心怀忠心的人就会再接再励,肝脑涂地。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藏富于民安抚于民。我们觉得朝廷应该怜惜抚慰本郡的百姓,将已经收的绵绢全部退还给他们。”荀彧答说:“我即刻将此事上报曹公,公文下发你郡。将绵绢全数退还百姓。”阳安郡的吏民听到这个消息,上上下下,欢天喜地,人心安定,更是执守忠节。以后赵俨入朝任司空掾属主簿。 当时于禁屯驻颍阴,乐进在阳翟,张辽称霸长社,各位将军相当自负,谁也不服谁,不愿协作共事。于是曹操便派赵俨一并参加这三个地方的军务,每每开导劝喻,三位将军终于和睦共事起来。曹操征讨荆州,派赵俨兼任章陵太守,并提升他为都督护军,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后又担任丞相主簿,调任扶风太守。曹操把原来在韩遂、马超手下当兵的五千多人,交给平难将军殷署等人统领,任命赵俨为关中护军,统率各军。其间羌兵多有侵扰,赵俨率殷署等一直追到新平,大破羌敌。有个被招募来屯田的外地农民吕并自称将军,聚集党羽抢占了陈仓,赵俨又率领殷署等对他们发起进攻,贼寇被消灭了。 当时朝廷下书传令给赵俨,命他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前往汉中协助驻守,赵俨便让殷署负责监督护送。被选中的士兵不忍和自己的妻子老小分离,个个愁容满面。殷署带兵出发刚走了一天,赵俨担心士兵有变,就亲自追到斜谷口,挨个慰劳士兵,又再三叮嘱告诫殷署,然后才返回,借宿雍州刺史张既的家里。殷署带兵又往前走了四十里,士兵果然叛乱,殷署一时间也不知去向,吉凶未卜。而跟随赵俨一起来的一百五十名步兵、骑兵,又都和叛乱士兵同在一个军营里共过事,有的还是姻亲。得知消息后,个个惊慌失措,披上铠甲,拿起兵器,一时间乱哄哄的。赵俨打算追上去平定叛乱,但张既等认为:“如今本营士兵也不安稳,你一个人去无济于事,还是探听一下消息再说。”赵俨说:“我虽然也怀疑本营的士兵和叛乱者同谋,一听说出发的士兵叛乱,也会跟着叛乱。 可还有些士兵不愿叛乱却又举棋不定,应该趁他们犹豫之时,赶快去安抚。况且作为主帅,既然不能平定叛乱,就是身受祸难,也是命该如此呀!”于是毅然前往。走了三十里后,赵俨让士兵放马休息,然后招集所有随从,向他们论说成败,晓以利害,诚恳地安慰鼓励他们。士兵们异口同声、慷慨激昂地说:“生死都愿跟随护军,决无二心!”赵俨带兵继续前进,来到先行的各营,让主将各自召集检束部属,将聚集叛乱的八百余人,分散在原野里,只把其中带头闹事者抓起来治罪,其余一概不问。各郡县听到这个消息,也把收容的逃兵给放了,于是这些人也都相继回营归降。赵俨向朝廷密告:“速请派大将前来我营,再请派朝廷旧兵镇守关中。”曹操接到报告,派将军刘柱带领二千人前来支援赵俨,等他们一到营地就把原来的士兵发往汉中。不料走漏了消息,各营士兵胆颤心惊,怎么安抚也不成。赵俨就对众将士说:“咱们这里朝廷的旧兵本来就少,东面的援兵又未及时赶到,因此各营不少士兵正在图谋叛乱,若真发生叛乱,结果不堪设想。应该乘他们犹豫不决之际,及早解决。”于是当众宣布要留下一千名温良厚道的新兵镇守至中,其余全部派到汉中。 赵俨又去见有关的主管官员,把各营士兵的花名册按姓名籍贯等重新分类排列,使他们有所区别。批准留下的士兵放了心,便一心一意听从赵俨的指挥,那些应该前往汉中的士兵也不敢轻举妄动,赵俨在一天之内便把他们全部送上路,又将留下的一千多人,散布在各营中。等朝廷援兵十天后从东面赶来,赵俨才又胁迫催逼把留下来的一千士兵也一起送往汉中,加起来共有万余人。征南将军被关羽包围在樊城,赵俨以议郎的身份南行去参予曹仁的军事行动,和平寇将军徐晃领兵一同前往。到达樊城后,关羽把曹仁围困得更加严密,北路援军也尚未赶到。徐晃率领的人马不足以解樊城之围,而众将又催促徐晃赶快出兵救援。赵俨就对众将说:“如今敌寇把樊城围困得异常坚固,比积水还要严密,我军步卒势单力薄,而曹仁又被隔断不能同力破敌,仓促出兵救援对内外都不利。目前不如命前军进逼包围圈,暗地里派间谍通报曹仁,让他知道城外救兵已到,以此来激励将士。算来北路援军不过十天也会赶到,城内兵将在这段时间内足以据城坚守。 然后里应外合,发起攻击,敌寇一定会被打败。如有救援迟缓的责难,我愿担当责任。”众将都很赞成,于是一面挖地道,一面用弓箭把书信射入城中通报曹仁,几次互通消息后,北路援军也赶到了城下,各军合兵一处,大战关羽。关羽的兵马被打退后,蜀军的舟船仍占据着沔水,樊城与襄阳的水路被隔断不能通行,而孙权又乘机袭取了关羽的辎重。关羽听到消息后,当即从南路返回。曹仁召集众将商议军情,大家都说:“如今关羽处境危急,一定会惊慌失措,乘胜追击定能将他活捉。”赵俨说:“孙权趁关羽处境困难,想要偷偷断了他的后路,又顾虑关羽回兵救援,怕我军乘他们两军疲惫之机采取行动,因此和我们合作,愿为我们效力,而实际上暂在一旁随机应变,以观胜败。如今关羽已成为孤军,更应留下他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如果穷追不舍,孙权就会改变想法,怕关羽被打破后我军将攻击东吴,他就会为我军制造麻烦。我想魏王此时也一定在为此而深谋远虑。”曹仁于是暂缓追击。曹操听说关羽败走,惟恐众将追赶,果然急忙派人传令给曹仁,就像赵俨所策划的那样。文帝曹丕即位后,赵俨官居侍中。不久,曹丕任命他为驸马都尉,兼任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 黄初三年(222),赐爵关内侯。孙权侵犯边境,征东大将军曹休统率五州大军防御抵抗,征召赵俨为军师。孙权退兵后,大军返回,赵俨被封为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升尚书。后赵俨跟随曹丕征伐东吴,到达广陵后,重新留任征东军师。明帝曹睿即位,晋封赵俨为都乡侯,食邑六百户,并授权让他去监督荆州的各项军事行动,假节。正碰上赵俨患病,未能成行,便重又担任尚书,监督豫州的军事行动,后又转任大司马军师,入朝担任大司农。齐王曹芳即位,授权赵俨督监雍州、凉州的军事行动,假节后转任征蜀将军,又担任征西将军,都督指挥雍、凉各军。 正始四年(243),赵俨因年老多病请求返回京师。于是被征召为骠骑将军,升任司空。死后,谥号穆侯。其子赵亭继承了他的爵位。当初,赵俨与同郡的辛毗、陈群、杜袭一同知名于世,人称“辛、陈、杜、赵”。 裴潜传,裴潜,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人。因避乱来到荆州,刘表待如上宾。裴潜私下里对好友王粲、司马芝说:“刘牧非霸王之才,又要以周文王自居,不等多久,就会被打败。”于是南行到了长沙。曹操平定荆州后,任命他为参丞相军事,后出京历任三县县令,又回京任仓曹属。曹操曾问他说:“从前你和刘备都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略如何?”裴潜说:“如果让他盘踞中原,只能生乱而不能治乱;如果让他乘机守住险要之地,足以成为一方之主。”当时代郡大乱,曹操便任命裴潜为代郡太守。乌桓王及首领总共三个人,都自称单于,专权控制代郡的政务,前任太守不能行使其职权。 曹操便想授权让裴潜带领精兵前去镇压讨伐,裴潜推辞说:“代郡人口众多,稍有行动便能聚集上万兵马。单于自知放肆横行日久,心里也不踏实。如今多带兵马前去,他们一定会因害怕而拒绝我军入境,兵马带少了他们又不放在眼里。依我看应该用计谋解决问题,而不能用军队来威迫。”于是只身乘车前往代郡。单于惊喜参半,裴潜平静和缓地安抚他,单于和他的部下都摘下帽子,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全部归还了前后几次掠夺的妇女、器械和财物。裴潜按律诛杀了代郡与单于内外勾结的高官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方边境地区大为震惊,老百姓心归魏室。裴潜在代郡作了三年太守后,回朝廷任丞相理曹掾。曹操称赞褒奖了裴潜治理代郡的功劳,裴潜说:“我对百姓虽然宽宏,但对胡人却很严厉。 如今谋臣们一定认为我于理过严,于事过宽。其实胡人一向骄横恣肆,管治过宽必然导致松弛散漫,因此只能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就是诉讼纷争所以产生的原因。从现在的形势上判断,代郡一定还会发生叛乱。”听完这番话,曹操十分后悔这么快就让裴潜回来,几十天以后,果然又传来三个单于造**的消息。曹操只得派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前去征伐他们。以后裴潜出京担任沛国相,调任兖州刺史。曹操途经摩陂,对兖州整齐的军阵赞叹不绝,特地加以赏赐。曹丕称帝后,裴潜入朝任散骑常侍,又出京任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掌管屯田地区的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他不断向朝廷举荐人才,从此农官仕途逐渐通达。后调任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明帝曹睿即位后,裴潜入朝担任尚书。后出任河南尹,转任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食邑二百户。后又入朝任尚书令,进言庄正,量才任官,甄别人品能名实并重,制定判断官府事件的条文一百五十多条。后因父亲去世辞官守孝,拜光禄大夫。 正始五年(244)裴潜去世,被追谥为太常,谥号贞侯。其子裴秀继承了爵位。裴潜临死留下遗言,命家人为他从俭办丧事,因此坟墓中只置备了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其余一无所有。 元帝曹奂成熙年间(264~265),裴秀曾任尚书仆射。 评:和洽清廉、平易,条理分明;常林学业精通,节操坚贞;杨俊弘扬人伦,讲求仁义;杜袭温良平正,明识大体;赵俨刚正不阿,宽严有度;裴潜精明干练,富有恒心,都是一代的美士。至于说常林能够放弃三公的职位,以大夫之位去老还乡,更值得赞美!<ref>[https://www.gushiwen.com/dianjifanyi/2973.html 《和常杨杜赵裴传》译文-古诗文网译文]</ref>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幼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ref>[http://www.guoxuemeng.com/shiren/431619.html 陈寿简介-国学梦]</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国志·和常杨杜赵裴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