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三省坡 的原始碼
←
三省坡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三省坡</big> ''' |- |[[File:三省坡.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三省坡 地理位置: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 待开发 门票价格: 无门票 占地面积: 8 km² 著名景点: 三省界碑、达唐奥湖、天然长城 侗 文: nongh jil lamc weix 别 名: 弄谌维、布巴森维 |} '''三省坡''',坐落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处的隆基拉维山脉,是隆基拉维山区的主峰之一,侗语称为弄巴森维,意为是在水牛骨岭山脉后部的山坡,海拔1337米。 山顶分界线以北属湖南省,往西15里就到了贵州地界,顾名思义三省坡是以得名。<ref>[https://www.360kuai.com/pc/94f8526c97b40a768?cota=3&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三江县三省坡茗仙人山茶园],快资讯 , 2021-12-21</ref> ==地理== 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坡的西面为[[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六爽村,东面为[[湖南]]通道县独坡乡骆团村,南面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干冲村,北面为贵州省黎平县雷洞乡培福村,因地处三省而得名。主峰海拔1336.7米,为越城岭、雪峰山和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 ==资源== 三省坡植物丰富,阔叶树成林,牧草茂盛,风光独特。坡的西面,从六爽村(原称高山村)后至主峰顶端,一片葱绿,树种繁多,除大量的栲栎树类树木外,还蕴藏有国家二级保户树种[[伯乐树]]、[[马尾树]],三级保护树种[[白辛树]]、[[红花木莲]]、[[凹叶厚朴]]等珍贵树种。山中中草药材丰富,人们经常采集的有[[勾藤]]、厚朴、[[灵芝]]、桂皮、[[百味莲]]、独角莲、[[九牛胆]]、断续等几十种。 ==历史==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峒人首领“飞山蛮王”杨再思(侗族,靖州人)统一诸峒各部后,曾路率军路过基拉维山一带并在此招兵买马,随后率所部三万步骑在三省坡南部的龙胜县境内击败来犯的南汉军队。 明初,侗族英雄[[吴勉]]起义军在北麓通道击败明官军主力,统一诸侗,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是关于英雄抗暴的传说故事依旧在这一带流传。 [[清乾隆]]初年,[[石金元]]领导的南江、苗江农民起义,以三省坡为大本营,神出鬼没打击清廷官军。以后多次农民武装斗争,都利用这块可攻可守,又有退路的有利地势,抗击官军的追剿。 1969年,经[[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与[[贵州]]省[[黎平县]]洪州区共同协商,利用卫达唐奥湖(大塘坳水库)山高水高之优势,在今黎平县洪州镇救寨村和垒寨村境内,由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工出料,兴建大塘坳水库。经双方合作,于1972年建成,取名“团结水库”。库容220万立方米。灌溉三江独洞乡和黎平救寨村的农田。同时还在湖上置游艇,供人们览高山平湖,观赏日出日落风光。夏秋时节,毗邻的各地群众到水库开展游泳比赛和泅渡等活动。而今,三省坡已成为三省毗邻地区各族人民游览观光旅游活动的名山。有道是:一足踏三省,一览众山小。 当地牙双地区有个关于基拉维山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耕田种粮食只有人力,耕作效率低而粮食产量少,人们饱受饥饿困扰,侗族传说的女神“萨玛”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于是让力大无比的水牛与人合作,人为其提供粮草精料,而牛为人拉犁耕田。传说以前山两边那缪(苗江)和那南(南江)流域的两条河是相连的,有一年这里连降大雨两个月,洪水淹没河流两岸的稻田和家园,人们无奈搬到山上重新安家落寨,为了适应这里水牛生下了黄牛,但是山上土地贫瘠粮食还是很少,人们又再陷入饥荒。为了退去洪水让人们重返土地肥沃的河岸,萨玛让人和动物能出办法,一天一头水牛向萨玛自告奋勇而游向河中,它的身躯在河水里不断变大,变成了雄伟的基拉维山,并成功的阻断了洪水,分开了那缪河和那南河。 三省坡是侗族牛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牛产业。如今,这里有知名的品种黎平黄牛,独具特色的牛瘪火锅美食,以及基拉维山下的那缪河的斗牛文化。每逢农历四月八的敬牛节,周围的侗族人民和邻近的苗、水族群众都会喂牛以鲜草、吃黑糯米饭以表示对牛的感谢,那缪河流域的平流、巴团等地还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斗牛活动展现牛的勇敢和雄壮,并还有对山歌、演奏芦笙庆祝节日。 ==景点== 云雾缭绕的三省坡充满了神秘感。弄基拉维山区被称为侗族的“香格里拉”,隆基拉维坐落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处,主峰隆森维(三省坡)海拔1337米。坡之西是“中国侗族第一县”贵州黎平县的平架;坡之东是有“天然森林公园”美誉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坡之南是享有世界四大古名桥之一 ——“程阳风雨桥”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 三省坡所在的基拉维山上有一个人工湖,名为天湖、侗语称“[[卫达唐奥]]”,意为大山坳中间的水库之意。湖水清幽,清如镜,蓝如海。湖上还置有游艇,供人们游览高山平湖风光,夏秋时节,三省(区)的游泳爱好者在湖里开展多种比赛和泅渡等活动。 三省坡顶有一道十分罕见的大自然奇景——天然“长城”。天然“长城”为三省坡顶裸露的岩石山脉,其出露长度达三百多公里,高度在十至三十米之间。层层叠叠的巨石之上,怪石嶙峋,危崖兀立,错落有致,浑朴自然,初看似人为设计、垒砌,实则自然天成。 三省坡是一座人才辈出的侗族“圣山”。三省坡下成长了粟昌福、黄雪鸿两位侗族县长,培养出了杨进铨、张泽忠、吴浩、陆永等一大批侗族知名作家、学者、教授、奥运冠军,以及考取清华、留学美日、工作在国内外众多领域的三省坡侗族骄子。同时,三省坡还是一座文明的山坡,蕴藏着丰富灿烂的侗族文化,它既是侗族历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侗族传统文化保持最为完整的“圣地”,更是侗族原始生态旅游的一颗亮丽明珠。 三省坡旅游圈是以侗族文化为核心,以侗族文化特征为内容,以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的三省坡为中心,横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集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七县为区域的侗族文化旅游圈。这里的侗族人口有118.8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41%,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此区域的地貌多属于小盆地,自然状态较为封闭,发展三省坡侗族旅游产业,就得依托周边客源市场,特别是依靠旅游城市的带动。 三省坡周边是侗族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和地带之一。它涵盖了侗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也是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人考察研究侗族的必选区域。这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其稻作文化历史悠久;鼓楼、风雨桥建筑宏伟壮观,多声部侗族大歌享誉中外;服饰文化艳丽多姿。[[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侗戏、[[侗锦]]、侗族琵琶歌、[[侗族芦笙]]、侗族摔跤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已列入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江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坪坦河风雨桥和马田鼓楼、从江增冲鼓楼、通道芋头侗寨建筑群等跻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隆基拉维 三省坡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它所在的“隆基拉维”(longl jic lamc weis)更是三省区侗族人民的圣地,顾名思义既整个片区就像一头水牛的骨架,头部朝向黎平水口地区,尾巴在湖南广西边界,卫达唐奥湖处于心脏位置,主峰隆布萨维刚好位于牛脖子上。山躯坐落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黎平县。围绕三省坡以及三省坡逶迤的余脉所延伸到的七个县即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 ==侗族文化实验区== 2009年3月29日、30日、31日,“湘桂黔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座谈会分别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黎平县召开。 三省区交界的柳州市、怀化市和黔东南州就共同开发三省坡和申报“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初步达成共识。 三省坡被喻为侗族“[[圣山]]”,位于[[湖南]]通道、[[贵州]]黎平、[[广西]]三江三省(区)县交界处。余脉延伸至[[通道]]、靖州、[[三江]]、龙胜、[[黎平]]、从江、[[榕江]]7县,区域面积20431平方公里170万人,域间侗族人民交往频繁,团结一致,自古迄今是“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俗同形、人同心”,是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地区。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x0015o4dv7e|480|270|qq}} <center>大美湘野·湖南通道:“三省坡”的“山里情”</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省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