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的原始碼
←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br><img src="https://d.share.photo.xuite.net/cld0222/1dffefa/10235252/467233926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cld0222/twblog1/125509304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下營區]],主神為[[玄天上帝]],為下營地區規模最大的廟宇,民眾俗稱為「大廟」、「下營上帝廟」、「上帝公廟」,是下營庄六姓共治廟宇,三百多年來香火不斷。 ==歷史沿革== *據廟方所編沿革,該廟草創於[[永曆 (南明)|永曆]]15年(1661年)由鄭成功部屬[[劉國軒]]、[[洪旭]]、[[潘庚鍾]]等人在下營屯墾時發起,奉祀[[玄天上帝]]、[[開天炎帝]]。原本僅為一茅草建築,位置約在今廟址西南1里處。該地俗稱「廟地區」。但據文獻資料顯示,1664年鄭經即位後始派[[劉國軒]]前往半線(今彰化)屯田。另洪旭於1661年ㄧ直留守金廈,並未到台;潘庚鍾更是在鄭成功北伐南京時已陣亡。按清代臺灣府志所載,明鄭時建立的真武廟有8座,未有該廟之記載。昭和八年(1933年)出版相良吉哉著《臺南州祠廟名鑑》則記載下營上帝廟創建於康熙35年(1696年) *[[康熙]]24年(1685年),[[台廈道]]巡狩[[周昌]]主導遷建於現址。清[[乾隆]]12年(1747年)8月,台灣監察御史[[范咸]],其蒞廟拈香,發起增建前殿及將後殿添高3尺,並恭塑玄天大上帝神像,鎮座大殿。授廟額為「北極殿」。[[嘉慶]]20年(1818年)2月,後殿坍塌,當時富紳沈懷(沈萬全)倡重修,再增高2尺5寸,並在廟前置石階,長1丈8尺。[[咸豐]]9年(1829年)稍作整修。[[光緒]]17年(1891年)8月,重新興建,再添高3尺,並於廟前面挖掘一泓泮月池(為現在的武承恩公園)。 * [[日治]]:[[大正]]8年(1919年)八月,信眾鑒於廟勢低窪、裝飾剪黏亦損壞,又議重修再添高3尺6寸。歷史上的四次增高廟基皆是因[[急水溪]]不斷向南改道沖刷之故。 * 民國:[[民國]]40年(1951年)正月,重修屋頂。而後信眾感舊廟矮小狹隘,倡改建成現代化三層樓殿以謝神佑,於民國78年(1989年)八月竣工。民國92年於廟後再增建太歲殿。民國98年,購得下營地區的第一家公醫院「文貴醫院」產權,而後縣政府指定「文貴醫院」為歷史建築,並於民國99年拆除興建香客大樓。 ===現有資料可查建醮年份=== * 第一次建醮:大正4年(1915年)農曆11月,七朝清醮 * 第二次建醮:大正10年(1921年)農曆11月,重修慶成清醮 * 第三次建醮:昭和4年(1929年),祈安清醮 * 第四次建醮:民國78年(1989年)農曆8月,重建慶成七朝清醮 ===祭祀圈===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的[[祭祀圈]]以今日下營區中心的區域為主。包含下營里、仁里里、後街里、宅內里、營前里、新興里。 ===信仰圈=== 今日除下營六姓祭祀圈之外,信仰範圍涵蓋下營區茅港里、中營里、開化里、西連里、紅厝里、甲中里、大屯里、大埤里、賀建里和附近區域等地,及遍及國內、外各地。 ==奉祀神祇== * 一樓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駕前護法為[[康元帥]]及[[趙元帥]],另祀[[觀音佛祖]]、[[中壇元帥]]、[[開天炎帝]]、[[劉國軒|巡撫昭明王]]。龍邊為[[註生娘娘]],虎邊為[[福德正神]]。 * 二樓觀音殿主祀[[三寶佛]]、[[觀音佛祖]],駕前護法為[[韋陀]]及[[伽藍]],另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十八羅漢]]。 * 三樓玉皇殿主祀[[玉皇上帝]]及[[三官大帝]],另祀[[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 * 後殿為太歲殿供奉[[斗姆元君]]、[[關聖帝君]]、[[文昌帝君]],陪祀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 鐘樓神農殿供奉[[開天炎帝]]、[[太陽星君]]。 * 鼓樓郡王殿主祀[[延平郡王]]及巡撫昭明王。 ==祭典== ===玄天上帝聖誕===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為玄天上帝聖誕日,從三月初一日至初五日是下營人慶祝玄天上帝聖誕的日期。至茅港尾邀請 觀音佛祖(茅港尾觀音寺)及天上聖母(茅港尾天后宮)一起看戲,各式藝陣、梨園管閣以酬神恩。後決議從民國七十八年開始改為每三年一科(農曆初四和初五),舉行遶境儀式,巡視各境和眾人丁平安,此傳統維持至今日。每年農曆三月上帝爺公聖誕期間,庄民吃潤餅(舉行香科之年並辦桌 宴請親友)、攻砲城等,是下營地區最重要的祭典活動。三年一科的繞境,俗稱為「扛大轎」,特殊扛轎方式稱為「犁轎」。以入廟之際,各陣頭、神轎、鑼鼓等 ,無不卯足全勁表演,最具看頭,人稱「下營香科」。 '''相關藝陣''' *下營庄營前角七鶴陣: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 *下營庄沈姓八仙閣: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 *下營庄沈姓白蛇傳: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 *下營庄沈姓新編牛犁歌: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姜林姓西遊記藝閣: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姜林姓紡車輪: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曾姓八美圖: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曾姓布馬陣: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曾姓樊梨花征西: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洪姓高蹺陣: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陣,目前已停擺。 *下營庄洪姓觀音救紅孩兒:為下營三月扛大轎時,所出動的角頭藝閣,曾一度停擺,但於2019年癸巳年的繞境活動中,仍有出陣頭。 *大屯寮鬥牛陣:為全台最早的鬥牛武陣,約有七、八十年歷史。老一輩村民說,[[華視]]開播時,在社區民俗技藝的節目中採訪介紹,轟動一時。由於顏色彩繪精緻、鮮豔,活動過程刺激熱鬧逼真,也曾被台南縣府讚許並商借過。 *大埤濟中壇忠義堂八家將:於20餘年前成立,師承麻豆安業地藏庵。出陣的成員神職為刑具爺、小差、甘將軍、柳將軍、范將軍、謝將軍、春神、夏神、秋神、冬神,各掌器械,在神明駕前開路除魔。 ==相關俗諺== * 「三月人是瘋媽祖,下營人是瘋犁轎」 * 「第一富翁上帝公、第二富翁曾春風、第三富翁崎頭旺、第四富翁文貴王。」 * 「大上帝雲遊四海溜溜去、二上帝開路先鋒地理師、三上帝降妖伏魔流氓王、四上帝才高八斗狀元師、五上帝精通藥理是郎中、六上帝七上帝守角頭。」 ==典藏文物== * 古碑類 「下營北極玄天上帝廟沿革誌」,民國44年(1955),現藏於武承恩公園內。 * 匾額類 「北極聲靈」,[[咸豐]]10年(1860),本庄弟子沈德儀敬奉謝。 「高明配天」,咸豐10年(1860),本庄弟子董事仝立 「普惠濟迷」,[[昭和]]2年(1927),十六甲駐在員上園丸二敬立。 「帝德參天」,昭和4年(1929),蟻子姜林唇、姜林本、姜林舜、姜林呼、姜林世仝謝。 「玄樞運天」,昭和4年(1929),[[臺南北極殿]]中和境立。 * 器物類 「下營北極殿古香爐」,康熙24年(1685)。 「下營北極殿木刻籤詩板」,疑是乾隆年間。 「玄天四上帝頭旗」,明治43年(1910)。 「玄天三上帝涼傘」,大正2年(1913)。 「茄苳入石榴老神案」,大正15年(1926)。 「舊廟龍柱」,大正9年(1920),姜林塗、楊姜力喜捐,現藏於武承恩公園內。 「舊廟古鐘」,昭和2年(1927),信士曾仲敬謝,私人收藏。 * 字畫類 「敬天畏地」,書法大師[[朱玖瑩]]墨寶,三樓玉皇殿。 「彩繪」,彩繪大師[[潘岳雄]],一樓大殿。 「忠、孝、節、義」四壁畫,壁畫大師[[王寶樹]],一樓大殿。 「壁堵」,彩繪大師[[李漢卿]],1988。 另外藏有許多在舊廟拆除時,保存下來的舊廟剪粘、交趾陶、泥塑、木雕等文物。 ==管理組織==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的管理組織為「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管理委員會」,是下營地區最大的民間團體之一,地方上許多重要決策都和它有關。由六姓(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代表推選委員,而委員也受六姓代表所監督,是個由上而下且由下而上的雙向管理機構,使得下營形成一個獨特以「上帝公」為首的六姓共治非血緣社會型態。估計至少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共治社會。目前發現最早的現存文件資料為清道光22年(1842年)的《番仔橋埤水鬮份書》,當時名稱為「武承恩」公號。日明治35年(1902年)改「六姓共同事務所」名下土地達160餘甲。日大正12年(1923年)簽有《共業地武承恩契約書》。民國39年(1950年)改為董事會制,名「下營武承恩六姓財產管理委員會」,土地約百餘甲。民國69年(1980年)起每姓推選代表出任管理委員會之委員,土地80餘甲,並更名為「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管理委員會」至今。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下營北極殿玄天上帝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