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国传统服饰 的原始碼
←
中国传统服饰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国传统服饰</big> ''' |- | [[File:Chuantong fuzhuang-041.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ivsky.com/img/tupian/img/201102/17/chuantong_fuzhuang-0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ivsky.com/tupian/chuantong_fuzhuang_v4271/pic_131692.html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被誉为中国国粹和中国服饰之代表,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汉族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特色 不同朝代,对美的追求向往 类别 传统服饰<ref>[https://zhinan.sogou.com/guide/detail/?id=316513604931 中国传统服饰],搜狗, 2019-02-13</ref> 外文名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es 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制,衣裳连属制 相关节日 中国华服日 =='''目录'''== '''服饰分类''' 汉族男子服饰 汉族女子服饰 汉族传统鞋履 清代服饰 民国服饰 '''基本形式''' '''历代演变''' 传统冠服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服装的转变 服装趋于保守 明代 民国及现代 =='''服饰分类'''== '''汉族男子服饰''' 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 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 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 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其他诸侯、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 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 别。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贫者着褶,即粗布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 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汉族女子服饰 妇女服装,王后及贵妇的礼服多为深衣型,如《礼记》上列举先秦的揄狄、阙翟、鞠衣、展衣、素纱都属深衣类。揄狄、[[阙翟]]为祭礼服,上绘(绣或织)五色翟(锦鸡)形图画。鞠衣色黄,为告桑(祈祷先王保佑采桑养蚕顺利的仪式)之 服;[[展衣]]白色,为宾礼服;素纱是穿在里面的衬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贵妇衣属深衣型,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楚木俑妇人也服深衣。 汉以后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但又发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长衫)、披帛(肩背间披一幅长画帛)、霞帔(两条从双肩披下的宽幅有鸟禽绣文彩帛,宽约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处下端有一玉坠,后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内)、褙 子(四开衩的长衫)、披风、围腰、抱腰(长围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附件。一般的妇女日常服装则多为上衣下裳分开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裤不系裙的。这些衣服都是汉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 古代妇女头发都挽成髻,髻形有双髻、垂髻、偏髻、平髻、螺髻、高髻、飞天髻等类。具体名称则有数十种,如丛梳百叶髻、双环望仙髻、朝天髻、翻荷髻、宝髻、花髻等。发髻上的饰物则有梳、篦、钗、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 [[珠箍]]、珠冠、凤冠,以及金银珠玉精制的鸾凤、[[要翟]]、珠滴、[[珠牌]]等。鬓发两侧饰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传统鞋履''' 男女足下均着履,其式样有履头上翘成笏头(长方牌形)、凤头的,也有一般的翘尖鞋,还有平头及圆头的。履又可细分为舄、屦、鞋。靴是引进的式样。南方有木屐,取其简便凉爽,不分等级男女,闲居时都可穿用。雨天穿钉鞋,用牛皮缝 制,鞋底有铁齿。南方渔民在船上多赤足。稻作区的农民有水田耕作,亦赤足,上坎则穿草鞋。 '''清代服饰''' 满清统治者实行了长达二百七十年的“[[剃发易服]]”,禁止汉族传统服装和强迫汉族改穿满族服装,从此汉服在满清时期几乎消失了。清时代和清末近代,汉族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汉族妇女依旧保持明代上衣下裳式的袄裙,清代妇女 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旗装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分为单、 夹、皮、棉四种。女子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脚着长筒白丝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装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 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传统的男式旗人之袍一般称长袍、大褂、长衫。故而,旗装是中国满族的传统服饰,而非汉族乃至所有民族。 '''民国服饰'''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中山装、旗袍流传时间很短,且西式审美 布料裁剪风格明显,并不属于传统服饰行列。 =='''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 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 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 =='''历代演变'''== '''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 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冠服制''' 汉初承秦制,大体沿袭,直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别等级主要标志的冠服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男子主要穿着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为曲裾与直裾。前者即战国时的深衣; 後者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它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还有一个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汉代妇女礼服是深衣,还有穿襦裙和裤,这种裤有点像现代的套裤,仅两只裤管。她们一般都将头发往后梳,绾成一个髻,样式名目繁多,不可胜 举。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以巾裹头。汉代的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主要是自然洒脱、清秀空疏。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醉心于褒衣博带式的汉族服饰,开始穿着汉族服饰。后来原有的深衣形制在民间日益消亡,用巾帛裹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 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受衣袪约束的衫。汉族妇女服装初秦汉旧制,后有所变化;衣衫多为对襟,下着长裙,腰束帛带,流行假髻。 '''服装的转变'''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汉族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 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 '''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 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明代''' 汉服--图为明代飞鱼服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 '''清''' 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略大,影响较大的是全面现代化的西方服饰。清代与以往任何朝代不同,是因为清朝弊政“剃发易服”的实施才导致汉族服饰作为日常服饰在清朝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个别地方例如屯堡等偏远山村以及佛道宗 教保留了汉服服饰并艰难的存活下来)清代服饰分男女两大类,第一类为女子服饰,因为“剃发易服”全国反抗比较大,所以清代统治者改变策略实行“[[男从女不从]]”的策略,女子衣服渐渐改为满服化的服饰;第二类为男子服饰,可分为两种: 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满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汉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 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满式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民国及现代''' 清末民国时期,传统服饰汉服小规模复兴,但是主体还是西方外来服饰影响下的服饰以及中西结合的中山装和清代改良衣服变为时装旗袍和长袍大褂。 '''民国时期的汉服、旗袍和长袍大褂'''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是国营经济又加上当时的国际背景一边倒政策,所以中国人的衣服以朴素低调为主,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后来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如今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拥有几件名牌服装不是什么新鲜 事。步入21世纪后,随着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诞生,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始复兴,人们开始重新深思传统服饰。东亚其他国家日韩等国为何穿着他们自己民族服饰过节日?而且是中国服饰汉服分支演变的,而我们自 己的却被淡忘。随之而来的便是“[[汉服复兴]]”。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现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从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王乐天]])身穿汉服上街,成为第一个被报道身穿汉服公开走上街头的人开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于台北发布《[[致汉服同袍千言书]]》。2015年4月25日中国汉服博物馆在青岛开馆。汉服复兴越来越被 国人所接受和认可。2018年中国华服日节日确立。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国传统服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