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的原始碼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7.jpeg|320px|缩略图|右|<big>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big>[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10/mp53534856_1452364612085_5.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53534856_34875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地质大学]]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 ==历史== 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由邵逸夫基金资助扩建新馆,于2003年完工,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ref>[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08-08-01/141710877.shtml 中国湖北武汉4A级景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新浪,2008-8-1</ref>,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全国首家拥有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该馆收藏有标本5万余件,重要藏品近3千件。展示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史,展出大量珠宝玉石、矿物岩石、地下宝藏,并且也突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博物馆周边还有宝玉石一条街、迁地保护木化石林、室内攀岩壁、校园隧道、户外拓展中心等设施。 ==建筑== 逸夫博物馆总体上采用交错网格布局方式:门厅及研究管理部分与陈列厅部分斜交,平行于鲁磨路,陈列厅部分与西校区中心广场及其周边建筑垂直。五层方块体的博物陈列区位于建筑北面,而三层高条形的[[学术研究]]及内部办公区与鲁磨路平行。南面有两层高卵形学术报告厅。三个部分由两层的中央大厅相连。藏品库区及设备用房位于博物陈列区下层。东面设有主入口广场,[[面积]]4730m平方米,设计为两层台地,有[[植被]]及各类娱乐设施。 该馆陈列区面积有5000余平方米。从主入口进入中央大厅后,南面是卵形体,一层为多媒体学术报告厅,二层为地球科学展厅。北面藏品陈列区,一层为礼品部和机动展厅,二层为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中间是通高三层的恐龙展厅,恐龙知识厅和生命起源厅分列东西侧。三层环绕恐龙展厅上空,东西分别为校史厅和人文展厅。四层为教学展厅,五层为珠宝玉石展厅。主展厅被长廊穿越切割,模仿了地质“断层”和“岩层裂隙”的形态,管理办公及研究部分的功能空间斜插入展示区。多媒体学术报告厅设计成卵形[[空间]],则是对仿生形式的运用。布展材质以仿石喷涂为主,另外还有花岗石火烧板和隔热玻璃,以烘托出地质主题氛围。厅内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影像技术]]来达成信息化展示;还设有一些互动类的项目。 ==重要藏品== 1984年入藏的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采自黑龙江省嘉荫县,距今约6500万年。化石长10.5米,高6.1米,包括68块骨骼,包括下[[颌骨]]、[[颈骨]]、[[背椎]]、[[尾椎]]、[[肋骨]]、[[肱骨]]、[[胫骨]]、[[指骨]]等。1995年入藏的胡氏贵州龙是一种海生爬行动物,采自贵州省兴义县,距今2.3亿年。2003年入藏的关岭创孔海百合为百合花状棘皮动物,来自贵州省关岭,距今2.3亿年。其根部20~30厘米、冠长13~30厘米、茎长25~100厘米、茎径最大有2.5厘米二冠大,面积有15平方米<ref>[http://mus.cug.edu.cn/info/1015/2531.htm 黑龙江满洲龙],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2020-4-18 </ref>。2003年入藏的一组长形恐龙蛋化石包括23个恐龙蛋,距今有8000万年。蛋体灰黑色,长13~23厘米、宽3~5厘米,厚2~4厘米,放射状排列。1982年采集的菊石来自中生代时期,直径25厘米,是一种软体动物化石。另外,该馆还有许多产自广东阳春的孔雀石标本。 ==视频== ===<center>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center> <center>{{#iDisplay:m0830txixr4|560|390|qq}}</center> <center>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欢迎您</center> <center>{{#iDisplay:c08516se24q|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69 博物館學]]
返回「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