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丹痧 的原始碼
←
丹痧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丹痧</big>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801%2Fbki-20140801103512-1005375515.jpg&refer=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6573824&t=fe0a446a5da4f0788974da40bc1fcf55/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 width="250" ></center><small>[https://baike.sogou.com/v10719586.htm 圖片來自搜狗网]</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丹痧'''也称烂喉痧、烂喉丹痧、疫疹、疫痧,是因感受痧毒之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急性时行疫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由于近年来人们医疗条件改善,诊治及时,使本病的病情多减轻,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治时需引起注意。<ref>[https://www.youlai.cn/ask/359324.html 丹痧是怎么回事],有来医生,</ref> ==病因病机==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初,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人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萎靡等症。邪毒内灼,心火上炎,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杨梅,称为“杨梅舌”。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阻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极动风,则壮热痉厥。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胃阴伤诸证。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可导致心悸、脉结代、余邪热毒流窜筋络关节,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痹证。余毒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道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停积,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2.前驱期 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黏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3.出疹期 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4.恢复期 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辨证施治==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一般分邪侵肺卫、毒炽气营、疹后阴伤三型论治。 1.邪侵肺卫 (1)证候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2)治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3)主方 解肌透痧汤加减。 (4)方药 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连翘、僵蚕。 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 (1)证候 壮热不解,烦躁不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2)治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3)主方 凉营清气汤加减。 (4)方药 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鲜竹叶、玄参、连翘。 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若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等,可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 (1)证候 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一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2)治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3)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4)方药 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叶。 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作用;如大便秘结难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鲜生地以清虚热。 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证候者,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丹痧患儿隔离治疗7日,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隔离观察7~12天。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患者所在场所及病室可用食醋熏蒸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疾病流行期间,对儿童集体场所经常进行消毒。易感儿童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用于预防。 4.患者发热时应卧床休息 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汤含漱,1日2~3次。皮肤瘙痒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丹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