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乌韭 的原始碼
←
乌韭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722/6b36a297198940bb9b5b64858039789c.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722/6b36a297198940bb9b5b64858039789c.jpeg 来自网络 的图片]</small> |} '''乌韭'''(学名: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为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又名:[[乌蕨]],[[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 小叶野鸡尾、[[小金芯草]]、[[解毒藤]]、[[金粉藤]]、[[仙鹤尾]]、[[凤尾连]]、[[孔雀尾]],等,是一种民间中草药。<ref>[https://www.18zhongyao.com/post/4266.html 乌韭的功效与作用], 古中药养生网</ref> 乌蕨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省区。 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疼腮、 口疮、烫火伤、毒伤、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伤出血J。 乌蕨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称,甚至可用以治疗胃癌,肠癌、肝炎等。 现代研究表明乌蕨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甾体和多糖等成分, 其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 '''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 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泽,直径2毫米,圆,上面有沟,除基部外,通体光滑; 叶片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变狭,四回羽状; 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状披针形, 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状; 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状的顶部下有10-15对,连接,有短柄,近菱形, 长1.5-3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状或基部二回羽状; 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针形,先端截形,有齿牙,基部楔形, 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条细脉的短而同形的裂片。 叶脉上面不显,下面明显,在小裂片上为二又分枝。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全草可入药。 药用主治: 僳僳药: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肠炎,毒蛇咬伤,烫火伤等《怒江药》。 苗药:多担,会京初:全草用于白喉,咽喉痛,骨折,刀伤出血,烧烫伤《桂药编》。 黛答滚,乌蕨,小野鸡层:全草治胃癌,肠癌,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炎, 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治烧烫伤,皮肤湿疹。 瑶药:针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药编》。 畲药:凤尾蕨,凤尾草,土黄连,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肠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医药》。 土家药:阉鸡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呕血,摆白《土家药》。 线鸡尾:全草用于肝炎,肺痨,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伤出血, 风热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烫伤,外伤出血。 '''其他用途''' 景观用途:乌蕨的叶常绿而多回分裂,形似羽扇, 孢子囊群生于裂片顶端如瓶,奇丽可爱。宜植于林缘、墙脚或岩旁,亦可盆栽。 '''染料用途:''' 可提取红色染料。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乌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