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五畿七道 的原始碼
←
五畿七道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五畿七道''' </p> |- |<center><img src="https://kotobank.jp/image/dictionary/nipponica/media/8130602401832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kotobank.jp/word/%E4%BA%94%E7%95%BF%E4%B8%83%E9%81%93-63638 圖片來自kotobank] </small> |} '''五畿七道'''是古代[[日本]][[日本律令制|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域|行政区划]]制度,乃效仿[[唐朝行政区划]]的产物。五畿效仿唐朝[[京畿道 (唐朝)|京畿]]、[[都畿道|都畿]]的设置,是位于今[[近畿地方]]的五个[[令制國|令制国]]的统称,又称畿內。七道效仿唐朝[[贞观十道]],按照从畿内通往全国的七条[[#七道|驿道]]的走向,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區分地域的[[道 (行政区划)#日本|道]]。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天武天皇]]在位时该制度正式确立<ref>{{Cite book|title=律令国家の地方支配|last=虎尾俊哉|publisher=吉川弘文馆|year=1995年|isbn=4-642-02288-0|pages=121-122}}</ref>。另外,1869年[[北海道 (令制)|北海道]]成立,随之产生了“五畿八道”的说法。 ==五畿== 五畿包括[[山城國|山城]]、[[大和國|大和]]、[[攝津國|摄津]]、[[河內國|河内]]、[[和泉國|和泉]]等五国,此五国是[[大和王权]]及后来日本朝廷统治的中心。日本皇室在定都[[平安京]]以前经常迁都,但迁都选址基本上不会超出五畿范围,如[[元明天皇|元明朝]]的[[平城京]]、[[圣武天皇|圣武朝]]的[[难波京]]等。 五畿在地方行政上与其余令制国有着显著差异。例如[[租庸調制|租庸调制度]]方面,五畿的居民享有免除庸、减免调的优惠待遇。又例如出行方面,京都贵族未经朝廷批准不得离开五畿领土,行动自由受到限制。 五畿与现代行政区划对照如下: * [[山城國|山城国]],相当于今[[京都府]]东南部。 * [[大和國|大和国]],相当于今[[奈良县]]。 * [[攝津國|摄津国]],相当于今[[大阪府]]西北部、[[兵库县]]东南部。 * [[河內國|河内国]],相当于今大阪府东部。 * [[和泉國|和泉国]],相当于今大阪府西南部。 ==七道== 七道包括[[東海道|东海道]]、[[東山道|东山道]]、[[北陸道|北陆道]]、[[山陰道|山阴道]]、[[山陽道|山阳道]]、[[西海道]]、[[南海道]]。每个道都以辖区内的主干[[驿道]]得名。 === 驿道 === 七条驿道当中六条皆从畿内起始,唯独西海道从筑前国太宰府起始,且自成路网。771年以前武藏国属东山道,以后属东海道。 * 东海道,中路,每驿备马10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今[[京都府]][[京都市]])→近江→伊势→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相模→武藏→下总→常陆国府(今[[茨城縣|茨城县]][[石岡市|石冈市]])。 ** 支路:近江→伊贺、伊势→志摩、伊豆→甲斐、下总→上总→安房。 ** 联络道:常陆→陆奥。 ** 771年以前主干道相模以下走向:相模→上总→下总→常陆。 * 东山道,中路,每驿备马10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近江→美浓→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国府(今[[宮城縣|宫城县]][[仙台市]]及[[多賀城市|多贺城市]])。 ** 支路:美浓→飞驒、陆奥→出羽。 ** 联络道:信浓→越后。 ** 771年以前主干道上野以下走向:上野→武藏→下野→陆奥。 * 北陆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近江→越前→加贺→越中→越后国府(今[[新潟县]][[上越市]])。 ** 支路:近江→若狭→越前、加贺→能登、越后→佐渡。 * 山阴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丹波→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国府(今[[岛根县]][[濱田市|滨田市]])。 ** 支路:丹波→丹后→但马、出云→隐岐。 ** 联络道:石见→长门。 * 山阳道,大路,每驿备马20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摄津→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国府(今[[山口县]][[下关市]])。 ** 支路:播磨→美作。 * 西海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筑前太宰府(今[[福冈县]][[太宰府市]])→丰后→日向→大隅国府(今[[鹿儿岛县]][[霧島市|雾岛市]])、筑前太宰府→筑后→肥后→萨摩→大隅国府、筑前太宰府→肥前→肥后国府(今[[熊本縣|熊本县]][[熊本市]])。 ** 支路:肥前→壹岐→对马、丰前→丰后、肥后→丰后、肥后→日向。 ** 联络道:筑前→丰前→长门。 * 南海道,小路,每驿备马5匹。 ** 主干道:山城京都→河内→和泉→淡路→阿波→赞岐→伊豫国府(今[[爱媛县]][[今治市]])。 ** 支路:伊豫→土佐。 === 行政区划 === 806年,[[平城天皇]]下令除东山道以外六道效仿唐制设置[[觀察使|观察使]],次年东山道及畿内也增设观察使。不过因为平城天皇退位后与其弟[[嵯峨天皇]]的政治斗争,观察使制在810年即被废除。 七道与现代行政区划对照如下: * 东海道,相当于今[[三重县]]大部分、[[爱知县]]、[[静冈县]]、[[山梨县]]、[[神奈川县]]、[[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茨城县]]。 * 东山道,相当于今[[滋贺县]]、[[岐阜县]]、[[长野县]]、[[群马县]]、[[栃木县]]、[[福岛县]]、[[宮城縣|宫城县]]、[[山形县]]、[[岩手县]]、[[秋田县]]、[[青森县]]。 * 北陆道,相当于今[[福井县]]、[[石川县]]、[[富山县]]、[[新潟县]]。 * 山阴道,相当于今[[京都府]]西北部、[[兵库县]]北部、[[鸟取县]]、[[岛根县]]。 * 山阳道,相当于今[[兵库县]]西南部、[[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 西海道,相当于今[[福冈县]]、[[大分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宮崎縣|宫崎县]]、[[鹿儿岛县]]。 * 南海道,相当于今[[三重县]]南部、[[和歌山县]]、[[香川县]]、[[德岛县]]、[[爱媛县]]、[[高知县]]。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c6Aod3OJU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地名】五畿七道をゆく!中国地方の「中国」ってあの中国?日本の街道について[ゆっくり歴史話] 三原一太の【いちペディア】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五畿七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