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伯大尼修院 的原始碼
←
伯大尼修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伯大尼教堂''' </p> |- |<center><img src="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459974/org/a7ff6bb8de3c9bb7baefc4c18998e863.JPG/-CbneGsECvz7zqLpIBPi7mclLU24gZHJOmVInDplSJw?v=w192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k01.com/18%E5%8D%80%E6%96%B0%E8%81%9E/296943/%E8%96%84%E6%89%B6%E6%9E%97%E6%B3%95%E5%BC%8F%E7%A7%98%E5%A2%83-%E7%99%BE%E5%B9%B4%E5%82%B3%E6%95%99%E5%A3%AB%E9%9D%9C%E4%BC%91%E5%9C%B0-%E6%BC%94%E8%97%9D%E9%96%8B%E6%94%BE%E4%BC%AF%E5%A4%A7%E5%B0%BC%E5%8F%A4%E8%B9%9F%E6%A0%A1%E5%9C%92 圖片來自hk01] </small> |} '''伯大尼教堂'''('''Béthanie'''),位於[[香港]][[香港島]][[薄扶林]]近[[薄扶林村]]一帶,於1873年到1875年年間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建成,為傳教會士的休養之所。 「伯大尼」是[[聖經]]中[[耶穌]]救活死去多天的[[拉撒路]]所在村落的名字,有救活病人的含義。伯大尼修院的[[箴言]]「主啊!你所愛的病了!」(''Domine, ecce quem amas infirmatur. Ioan 11'')取自《[[若望福音]]》刻於正門之上。屬於[[香港法定古蹟]]。現為[[香港演藝學院]]的伯大尼校園。 ==歷史== [[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847年從[[澳門]]遷移到[[香港]],初時在[[中環]][[史丹頓街]]設立辦事處。隨著滿清政府簽署《[[北京條約]]》後,[[法國]][[傳教士]]可以在[[中國]]自由活動,奧塞[[神父]](Fr. Osouf)向[[巴黎]]總部建議在[[香港島]]西面的[[薄扶林]]設立療養院,讓在[[遠東]]地區傳教的傳教士患病後有地方休養。巴黎總部接納建議,奧塞神父於1873年6月買地,自任建築師設計修院,並獲得由[[新加坡]]抵港的白德禮神父(Fr. Charles Edmond Patriat)協助下展開工程,更得到[[香港政府]]捐贈[[花崗岩]]石材,期間於1874年遭受[[颱風]]破壞,但仍於1875年完工落成啟用<ref>{{cite news|url=https://www.hk01.com/18%E5%8D%80%E6%96%B0%E8%81%9E/296943/%E8%96%84%E6%89%B6%E6%9E%97%E6%B3%95%E5%BC%8F%E7%A7%98%E5%A2%83-%E7%99%BE%E5%B9%B4%E5%82%B3%E6%95%99%E5%A3%AB%E9%9D%9C%E4%BC%91%E5%9C%B0-%E6%BC%94%E8%97%9D%E9%96%8B%E6%94%BE%E4%BC%AF%E5%A4%A7%E5%B0%BC%E5%8F%A4%E8%B9%9F%E6%A0%A1%E5%9C%92|title=【薄扶林法式秘境】百年傳教士靜休地 演藝開放伯大尼古蹟校園|publisher=[[香港01]]|date=2019年2月21日|author=曾雪雯|accessdate=2019年2月21日|archive-date=2019年2月21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221224108/https://www.hk01.com/18%E5%8D%80%E6%96%B0%E8%81%9E/296943/%E8%96%84%E6%89%B6%E6%9E%97%E6%B3%95%E5%BC%8F%E7%A7%98%E5%A2%83-%E7%99%BE%E5%B9%B4%E5%82%B3%E6%95%99%E5%A3%AB%E9%9D%9C%E4%BC%91%E5%9C%B0-%E6%BC%94%E8%97%9D%E9%96%8B%E6%94%BE%E4%BC%AF%E5%A4%A7%E5%B0%BC%E5%8F%A4%E8%B9%9F%E6%A0%A1%E5%9C%92|dead-url=no}}</ref>,白德禮神父出任首任院長。1897年伯大尼修院進行擴建及改善工程。 在作為療養院期間共有101位神父在此病逝,卜葬於修院的墓園,直到1975年才遷葬[[柴灣天主教墳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內地]]的傳教士相繼離開,加上醫藥進步,伯大尼修院的角色逐漸減低。1974年傳教會遷出,翌年在修院落成百週年售予[[香港置地]],原先計劃拆卸興建往宅,但香港政府提出以現時[[置富花園]]的地皮交換伯大尼修院及[[牛奶公司]]牛棚,因而變成為政府產業。 1978年交予[[香港大學出版社]]使用,在教堂裝置[[印刷機]],並用作儲存書籍及檔案,1997年交還予香港[[政府產業署]]管理。2000年,政府著手研究對建築物修復的可能。2003年由[[香港演藝學院]]接手復修,耗資8,300萬港元改建為電影電視學院校舍,於2007年3月完工。2008年伯大尼修院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以表揚其復修工程。現時修院已被列為法定古蹟<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1218/00176_047.html 法定古蹟「新貴」:和平紀念碑 伯大尼修院] 《東方日報》 2012年12月18日</ref>。 === 彩色玻璃窗 === 在重修伯大尼修院時,教堂原裝有19幅彩畫玻璃全部散失,工程總監蘇迪基(Philip Soden)走訪多個教堂,終於發現[[共濟會]]「雍仁會館」的7扇彩畫玻璃窗,形狀大小與伯大尼小教堂相同,查訪下原來1985年有一位建築師在伯大尼附近的置富花園發現一批彩畫玻璃窗,將之存放在政府倉庫,其後該建築師為「雍仁會館」50週年成立慶典裝修,由於飯廳需要彩畫玻璃,遂向香港政府申請使用,從政府倉庫取來7扇玻璃窗,仍然有兩扇玻璃窗存放放於政府倉庫內,經過參考三幅伯大尼於1950年代的照片,最後證實「雍仁會館」及政府倉庫的玻璃窗均來自伯大尼,最終物歸原主。 === 復修 === 伯大尼修院佔地18,000[[平方米]],其中3,400平方米用作教學用途,其餘大部份設施會開放給公眾參觀及租用,包括[[惠康劇院]]、小[[教堂]]及[[包玉剛禮堂]]等。由地下酒窖改建而成的「[[法國巴黎銀行]]伯大尼博物館」,亦於2007年6月開放,接受團體申請參觀。 2013年11月22日,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伯大尼修院列為法定古蹟<ref>[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1123/00176_024.html 新法定古蹟] 《東方日報》 2013年11月23日</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伯大尼修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