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何怡贞 的原始碼
←
何怡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何怡贞''' | 圖像 = [[File:何怡贞3.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79b15f2ba166b07a.jpg?size=550x693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1910~2008 | 國籍 =中国 | 職業 =中国第一位女物理博士、著名物理学家 | 知名作品 = }} =='''简介''' == 何怡贞 女。物理学家。生于1910年。山西灵石人。1930年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数理系。193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蒙脱霍育克学院物理化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东吴大学讲师。1941年赴美国,先后在马萨诸塞州艾满司脱学院、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建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在发射光谱的分析中尤有成就。在位错直接观察、稀土的应用和作用以及玻璃的研究中均获成果。 何怡贞女士简历: 1910年生于北京,父亲是辛亥革命老人何澄先生。 1930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学院数理系。 1933年获美国蒙脱霍育克学院化学系硕士学位。 193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37年底回国,任燕京大学、东吴大学物理系讲师。 1941年再度赴美,在霭满斯脱学院、剑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 1949年11月回国任燕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2年到沈阳参加筹建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1979-1980年在西德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用高压电镜研究金属玻璃的工作。 1980-1981年在法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金属玻璃的研究工作。 1982年到合肥参加筹建中科院固体物理所,此后一直在固体物理所工作。 (彭德建,姜文学,朱震刚撰文,葛运培修改) == '''人物生平''' == 个人成就 何怡贞,山西灵石人,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知识女性之一。她与胞妹何泽慧、何泽瑛享有科坛"何氏三姐妹"之誉。她的一生与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早在30年代,她就在美国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过渡金属的光谱学研究工作。她最早标定发表了从可见光到紫外线的钇的光谱线。建国初期,她把自己丰富的光谱学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上的合金钢和炉渣分析,不但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急需,还培养了一批化学分析的骨干。她呕心沥血,撰写了《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物理学》中的《光谱学》部份。她结合工业生产实践,写出的两篇论文"钢的组织结构对光谱化学分析的影响""杯形电极溶液电弧法用于平炉渣的光谱分析",在1956年第6届国际光谱学会议大会上宣读(荷兰),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伟大贡献 70年代中期,何怡贞女士根据国际上学术研究的发展态势,在我国最早开拓了非晶态物理及金属玻璃研究领域。她带领助手和学生们在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测定了金属玻璃与晶化有关的完整的内耗峰和晶化的内耗行为,并发现了与金属玻璃转变相关的新型内耗峰,发表了代表性论文"等温实效对金属玻璃Pd80Si20Tg附近内耗峰的影响"和"金属玻璃Tg附近的一种新型内耗峰"。这一重大成果,荣获了中国科学院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亲自参与编写了《非晶态物理学》(金属玻璃部份)一书。几年后,她又在低能位错组态的电镜观测、非晶态合金在玻璃转变附近的物性及微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分别荣获了1995年、199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何怡贞女士又先后在西德斯图加特马普金属所、物理所和法国国家应用科学学院(里昂)从事用高压电镜研究金属玻璃的工作,并在法国各地考察了有关非晶态物理方面的科研动向。1982年,她来到中科院合肥分院所在地科学岛,参加筹建固体物理所,先后担任了金属玻璃研究室主任和所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任。在这期间,她领导的关于机械混合非晶化的研究又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非晶合金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关心年轻一代 像所有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何怡贞女士一直关心着年轻一代科学人才的成长。她说,没有青年一代投身科研,就没有科学事业的未来,要为年轻人开山铺路。她曾在燕京大学、东吴大学任教,讲过多门课程。50年代,在沈阳金属所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骨干。在金属所、固体所,她指导和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她亲自给他们上课,带他们做实验,逐字逐句修改他们的论文,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在80高龄时仍坚持在第一线工作。她以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熏陶着学生们。她早期培养的学生多已成长为我国有关科研教学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中期培养的学生已成为重要的学科带头人,晚年培养的学生也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科研骨干。 == '''人物评价''' == 热爱祖国 何怡贞女士是一位把祖国看得高于一切的科学家。在"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思想指导下,早在留美期间,她就积极支持和参加其丈夫葛庭燧教授领导的爱国华人组织的活动,支持他号召、动员和组织华人学者回到祖国贡献聪明才智。新中国成立后仅一个月,她就和葛庭燧教授及其子女,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她们兄弟姊妹8人一起将父亲生前竭力保护和修缮的苏州网师园捐献给了国家(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苏州著名旅游景点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56年,1990年,他们又将1347件国宝级文物、642册珍版古籍图书以及父亲生前埋藏于故宅院内的72方印章、印材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服从祖国 半个多世纪来,她服从国家需要,先后在北京、沈阳、合肥,克服种种困难,默默无闻地做着教育、科学事业的奠基性、开拓性工作。清贫的生活,艰苦的条件,政治风浪的扰乱,都没有动摇她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没有改变她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忘我投入。她除了以自己的学识为祖国服务外,还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她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先后担任过全国妇代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中国物理学会理事、辽宁省科技普及协会常务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九三学社参议委员会中央委员等,积极地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她和丈夫时时想到要报效国家和社会,要为人民群众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并身体力行,主动为幼儿园捐款,为亚运会捐款,为失学的孩子,为灾区人民敬献爱心。她曾获安徽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爱国科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何怡贞女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她作为我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成员,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亲密合作,竭尽全力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推进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女士语录 何怡贞女士说过:我一生的追求,就是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献给我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她说到了做到了。她不愧是科坛大家,巾帼楷模。我们愿和大家一道,学习何怡贞先生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学习她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学习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关心同志的高尚品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何怡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