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侍郎 的原始碼
←
侍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侍郎''' [[File:T01a695805c6abb8878.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E%8D%E9%83%8E&src=tab_baike&correct=%E4%BE%8D%E9%83%8E&ancestor=list&cmsid=4ac33c0d0b4da12fcaa1528182b6640e&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cae6e815fbdb65f687d7534975e49c7f&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侍郎,官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名称 || 侍郎 || 拼音 || shi lang |- | 性质 ||官职 || 职责 || 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 == 基本解释 == 侍郎为中国官制名称,一般来说,创建于汉代,并被沿用到20世纪初。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汉朝为郎官的一种,本为是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初任为中令,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之事务实际执行者,相当于今部会次长。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官称为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宋元明清不改。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六部侍郎升为正三品。之后,清朝沿袭旧制,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 引证解释 == [[古代]]官名。 秦 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清赵翼《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刘昭 注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 桧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於书吏。"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 历史沿革 == 西汉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东汉在尚书台六曹各设尚书一人,下设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选入台者先称守尚书郎,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魏以后尚书曹数增多,一尚书辖数曹,遂以郎官掌曹。 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唐改中书省)之侍郎,则为主官之副,诸曹侍郎均改称郎。 [[唐]]沿其制。明侍郎升至正三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清]]亦设左右侍郎,侍郎升至从二品,清左右侍郎均为满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 《后汉书.百官志》:"[尚书]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李贤注引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又'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侍郎之名始于汉代,本是郎官之一种。郎即后来的廊字,因为在殿廊中侍立,所以有此名。各部侍郎员额是因事务繁简而定的,如吏、户、兵三部侍郎在唐代是二人,余为一人,明、清则固定每部皆设左右侍郎。清代又定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共有四人。但清代习惯,汉侍郎往往是进士翰林出身的,经常出差充任主考或学政。 == 历朝职能 == * 汉代 *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 唐代 *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 明代 *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 * 清代 * 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 == 官职简介 == *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务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 * 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 *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 == 分类 ==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24481398842253772.html?fr=iks&word=%CA%CC%C0%C9&ie=gbk 侍郎是什么官]</ref>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侍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