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兖州刺史部 的原始碼
←
兖州刺史部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兖州刺史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始设兖州刺史部,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范围包括: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 ==历史沿革== 西汉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始设兖州刺史部,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郡(辖瑕丘、橐县等)、东郡、陈留郡、济阳郡、泰山郡、东平郡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 东汉 建武十一年(35年)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下辖陈留、东郡、任城郡、泰山、济北郡、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治所在巨野县城区)、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并入冀州,但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代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 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兵,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 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 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 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 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江宁北)。 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 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 南北朝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 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北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 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 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朝 隋初沿袭前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兖州刺史部为监察区,隋亡遂废。
返回「
兖州刺史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