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内囊 的原始碼
←
内囊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内囊'''<b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18328088%2F9c0846aac8d84e119b1ca1327de31c84.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MTgzMjgwODgvOWMwODQ2YWFjOGQ4NGUxMTliMWNhMTMyN2RlMzFjODQuanBn%2Fsign%2F61228bc9267e2e504737b5a56900284e.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701650669&t=d5bf157339f237b4543b08017dd845eb"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eipian.cn/3bm614yi 圖片來自美篇]</small> |} '''内囊''':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ref>[https://www.sohu.com/a/672772919_121123713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_大脑_纤维_部分]搜狐网</ref>通往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均经内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状分布。<ref>[https://jingyan.39.net/exp/672730.html 内囊损伤的症状表现]39健康经验</ref> ==一、概述== 1.内囊:是由联系大脑皮质和脑干、脊髓的上、下行纤维组成的白质板,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经过纹状体中部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一开口向外的“V”字形,其尖向内,可分为三部分: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间者称为前脚;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间者称为后脚;位于尾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者,即前、后脚间的连结处称为膝。 内囊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的重要结构。在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的、呈开口向外的“<”形的髓质。内囊又分为三部分: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者称前肢,有额桥束通过;豆状核与丘脑之间为后肢,从前到后依次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枕颞桥束通过,再后为视放射及听放射纤维;中间部为膝部,有皮质延髓束通过。 2.内囊膝:是内囊前、后肢的折转处,内行皮质网状纤维与皮质桥延纤维。其中,至眼外肌运动核的纤维位于前部,而到达舌肌与面肌运动核的纤维还要扩展到内囊的枕部。 ==二、解剖结构== 是一宽厚的白质板,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在丘脑部作水平断面,可见内囊成为向内侧的膝状(呈“V”字形)白质带,膝(尖端)向内,开口向外。一般将内囊分为三部:较短的额部(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头之间;较长的枕部(内囊后肢),在豆状核与丘脑之间;以上两部在尾状核头和丘脑之间相连,称内囊膝。内囊枕部可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在豆状核与丘脑之间的部分较长,称豆状核丘脑部;向尾侧延伸到豆状核后方的部分,称豆状核后部;在尾侧区有一部分纤维经过豆状核下方到达颞叶,称豆状核底部(也称豆状核下部)。 ==三、与内囊相关的疾病== ===1.三偏综合征:=== 一侧内囊发生病变时(如常见的脑出血或中风),因行经此处的丘脑皮质束、锥体束和视觉纤维受损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病灶对侧偏身感觉缺失、肢体瘫痪和对侧同向性视觉偏盲,总称为三偏综合征。 内囊为大脑皮质连结丘脑、脑干和脊髓的传入、传出纤维密集之处,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的局灶病变损害锥体束,产生对侧偏瘫;内囊后肢后部的局灶性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者同时存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即称为三偏综合征,一侧内囊损害还常伴有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麻痹,致双眼向病灶侧偏斜;优势半球内囊的损害还产生运动性失语。内囊区病因以血管病最为多见。 ===2.内囊出血:=== 大脑基底节为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由于损及内囊故称为内囊出血,除脑出血所具有的一般症状以外,内囊出血的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如优势半球出血可出现失语。如不继续出血,患者常可幸存并可获相当程度的恢复,重症病例可出现深度昏迷、甚至脑疝形成,其治疗与脑出血治疗相同。系常见的脑出血之一。多由于大脑基底节出血损及内囊而致。临床主要表现有头和眼转向出血侧呈凝视病灶状及“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偏瘫,出血部位对侧肢体发生瘫痪,最初为迟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数天或数周后转为痉挛性瘫痪,下肢伸直、腱反射亢进、上肢呈屈曲内收,表现为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偏盲,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此外,如主侧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症等。治疗:降低脑水肿;止血;对症;如有条件,在CT或核磁共振摄影定位指导下手术为佳。 ===3.内囊后肢梗死:=== 是指新发脑梗死病灶主要存在于内囊后肢,其临床表现为梗死病灶对侧面部、上肢和下肢全部或者部分出现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内囊后肢梗死可以表现为脑梗死前有数次或者无TIA史。 ===纳入标准:=== ①突然发病,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②发病时间在3d以内; ③病灶对侧肢体出现运动或(和)感觉症状,无皮质损害特点; ④头颅CT或MRI显示病灶仅在内囊后肢,且病灶面积小于2cm2; ⑤患者与家属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排除标准:=== ①除内囊后肢外,前后循环供血区均可见其它病灶; ②病灶为偶然发现,无对侧肢体症状的; ③不能完成检查,资料不齐全的。 内囊后肢是运动、感觉传导纤维高度集中的部位,内囊后肢的梗死常使皮质脊髓束和丘脑皮质束同时受损,有时虽是一个腔隙病灶,却引起严重的感觉运动损害,预后较差。发生在内囊后肢的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且相当部分进展性卒中患者为内囊后肢梗死,进展时病损并没有扩大,绝大部分为腔隙病灶。这部分患者症状进展的病理机制是什么,哪些因素容易导致症状进展。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关于内囊后肢梗死在影像学上的部位,Kashihara 内囊后肢梗死病灶同侧的侧脑室体后部旁的单一病灶也可以认为是内囊后肢梗死,他把这个病灶归为外侧型,本文将有典型内囊后肢梗死病灶,并有同内囊后肢相隔0.7cm之内,侧脑室体后部旁的单一病灶的患者,均认为是内囊后肢梗死患者。 内囊后肢梗死从影像角度属于LI。一般的LI被认为是相对良性的脑梗死类型,因为其短期预后相对较好(急性期低病死率,较少的神经功能损害,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快,短期内较低的卒中复发率及短期内对生活质量影响小)。但由于内囊后肢的解剖学特点,该部位梗死的症状特点及表现与通常的LI迥然不同,①是神经功能损害重,可遗留严重的偏瘫;②是临床表现多样化;③是CWS的表现。 ==参考文献==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返回「
内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