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冰山理论 的原始碼
←
冰山理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冰山理论</big>''' |- |<center><img src=http://p5.itc.cn/images01/20200812/b1a562b17ab342219eb469ae4fad9408.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12698644_12076773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冰山理论 初次产生时间: 1895年 海明威的看法: 简约的艺术 最早来源: 西方文学 |}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ref>[https://www.sohu.com/a/412698644_120767736 孩子遭遇挫折,安慰没有用?“冰山理论”帮你知因晓法,助孩子破冰 ] 儿童故事之家</ref> == 简介 ==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详情 ==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马原《小说》)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 物流冰山理论 == 物流成本冰山理论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是指当人们读财务报表时,只注意到[[企业]]公布的[[财务]]统计数据中的物流费用,而这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有相当数量的[[物流]]费用是不可见的。 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所能看见的向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好比冰山的一角,而大量的是人们所看不到的沉在水下的企业内部消耗的物流费用,当水下的物流内耗越深反而露出水面的冰山就越小,将各种问题掩盖起来。这种现象只有大力削减库存,才能将问题暴露并使之得到解决。这就是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 == 参考来源 == [[Category:150 邏輯總論]]
返回「
冰山理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