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勞水坑 的原始碼
←
勞水坑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竹山鎮''' </p> |- |<center><img src="https://3.share.photo.xuite.net/twosay34/13f3d26/20351960/1219928910_x.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twosay34/blog/584673024 圖片來自xuite] </small> |} '''勞水坑''',是[[台灣]][[南投縣]][[竹山鎮 (台灣)|竹山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南部及東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大鞍里不含北部凸出部分及南部邊界地帶中段、瑞竹里東北大半部。<ref>[https://blog.xuite.net/twosay34/blog/584673024 竹山鎮]xuite</ref>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勞水坑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勞水坑庄」,隸屬於[[鯉魚頭堡]]。該庄北與[[山坪頂庄]]、[[大鞍庄]]、[[小半天庄]]、[[內樹皮庄]]為鄰,東邊為[[蕃地 (新高郡)|蕃地]],南邊東段亦為[[蕃地 (嘉義郡)|蕃地]],南邊中段為[[草藔庄]],西南邊為[[桶頭庄]],西邊為[[鯉魚尾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斗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勞水坑區」,隸屬於南投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勞水坑區改隸屬於[[南投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山坪頂」[[大字]],隸屬於[[臺中州]][[竹山郡]][[竹山街|竹山庄]]。1931年,竹山庄升格為竹山街。 戰後竹山街改制為竹山鎮,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竹山鎮改隸屬[[南投縣]]。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東勢坑、勞水坑(瑞竹),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此外,本地區尚有林頂、筍寮、梧桐頭、冷水坑、番仔田、獅頭湖、石崗湖、民眾坪、軟鞍、迎風堡、安定灣、向欣谷、聚英村、松瀧岩等聚落。 ==學校== *[[瑞竹國中]] *[[瑞竹國小]] ==景點== *[[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 ==交通== [[縣道149號]](鯉南路)是竹山至梅山的道路,大致以縱向轉北北東—南南西走向蜿蜒經過勞水坑地區西部的[[清水溪 (南投縣)|清水溪]]沿岸地帶。由該道路向北可前往山坪頂西部、福興、下崁東南部、竹圍子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向南南西轉南可前往桶頭、樟湖、苦苓腳、大湖底、小梅(梅山)並止於省道台3線另一路口。 鄉道[[投49線]](大鞍林道、大鞍林道三叉崙支線)是竹山至龍鳳峽的道路,其東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東北部龍鳳峽的鄉道投51線終點路口。由此向西北蜿蜒而行,出境後可前往大鞍南部、田子東部、大坑並止於鄉道[[投48線]]路口。 鄉道[[投51線]](大鞍林道、大鞍林道三叉崙支線)是溪頭至龍鳳峽的道路,其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東北部龍鳳峽的鄉道投49線終點路口。由此向西轉北北西出境後蜿蜒而行,出境後經多次彎道後轉東北可前往內樹皮地區的溪頭並止於[[縣道151號]]路口。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勞水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