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 的原始碼
←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jpg|缩略图|居右|400px|[https://p1.ssl.qhimg.com/t01577794d55621c6a4.jpg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瑞典语:Karlskrona Örlogsbas)位于[[瑞典]]南部的[[卡尔斯克鲁纳市]],是瑞典海军的作战中枢兼首要基地,同时具有世界遗产的地位,登录名称为卡尔斯克鲁纳军港(英语:Naval Port of Karlskrona)。基地内部共驻著1,750名瑞典海军官兵、文职雇员,并设有[[潜艇]]、水面舰艇等各式部队,以及军港以外的造船厂、防御工事等周边设施。瑞典海岸防卫队的总部也设在此处。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于17世纪即已存在,1680年竣工后作为瑞典帝国在[[波罗的海]]的重要据地,港口周边也连带建起了海军城镇,而其军港设施、布局和设计在数百年后仍得到完善保存。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该港列为文化类世界遗产,以表彰其在海军历史上的地位。 ==位置==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所处地点为瑞典布莱金厄省境内的东部地带,西边为省内的另一大城龙讷比市,该港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南方约382千米,但离丹麦[[哥本哈根]]反而较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98千米。海军营区紧邻著卡尔斯克鲁纳市中心所在的[[特罗索岛]]南侧,港口被该岛及[[林侯门岛]](Lindholmen)、[[瑟德雅纳岛]](Söderstjärna)三方包围,开口朝向东方。基地内的军用补勤设施和海军人员曾大量部署于东侧的[[斯图火门岛]]上,但在冷战后期已全数撤出。 基地周边的水域由布莱金厄群岛中的其他数个岛屿所围绕,自东到西分别为森诺伦岛、图尤克岛、阿斯普岛及哈斯尔岛。这些岛在基地外部排列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还设有德罗特宁谢尔、孔斯霍姆两座守港要塞。由内港通往波罗的海的航道狭长而深,易于防御、又足以让深吃水的军用舰艇进出,港内的海水也不易结冰,这些条件使卡尔斯克鲁纳更加适合作为海军基地。 卡尔斯克鲁纳基地是瑞典海军参谋部所在点,同时也是整个瑞典海军最主要的基地,其他的分遣基地则位在哥特堡、首都圈外的穆斯克岛等地。卡尔斯克鲁纳不仅是水面舰艇、作战潜舰部署地和造船、补给基地,基地内也有新训设施,替为数1,200名的服役士兵和军方潜水队员提供基础训练场所。除了海军部队外,布莱金厄省、卡尔马市和克鲁努贝里省三地所驻的乡土防卫队(后备军)也由本基地训练。 ==历史== ===帝国时代至18世纪末=== 7世纪末的瑞典帝国为欧洲强权,透过海军实力使其疆土扩至波罗的海周边区域,涵盖了今日的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德国北部。1679年斯科讷战争结束后,尽管在战中交锋的瑞典与丹麦签订了和平条约,双方之间仍存有对立,使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打算建造一座接近丹麦的海军基地,经过一番审视和评议之后,决定在瑞典南部的布莱金厄寻找合适的建港地点,因为当地与原本做为海军基地的斯德哥尔摩相比,冬季时被海冰冻结的时日较少。 同年秋季下旬,卡尔十一世与他的随从们踏上了特罗索岛,将当地敲定为军港新址,岛上唯一的农家奉命迁出,而瑞典国内顶尖的造船师、建筑师、要塞工程师则随即迁入该岛,于1680年展开工事。新的军港被命名为卡尔斯克鲁纳,意为"卡尔的皇冠",工程则在军需总监埃里克·达赫伯格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最早开始施作的基地建筑为造船厂,厂中建有两座造船台、两座锻铁炉和五座仓库,以及用来打造、维修战舰的倾船修理码头(Kölhalningsbroarna)。第一座龙骨于该年12月正式在厂内安放,首艘战舰则于翌年下水。除了海军基地之外,瑞典还特地在特罗索岛上规划出与军港并存的新市镇,提供住房、商业活动及行政机能。当该城镇在1683年升格为省会所在地时,达赫伯格总监又为其制定了市街和要塞计划案。 1780年代落成的模型设计楼(Mönster- och modellsalsbyggnaden),用于存放舰艇和基地工程模型、或集合出海官兵。 启用后的卡尔斯克鲁纳基地逐渐取代了斯德哥尔摩、成为新的海军主力基地。进入18世纪时,该基地已被开发为远近驰名的欧洲顶尖军事科技、造船及高级建筑技术中心,而基地内的造船厂更是瑞典全国最大的就业集散地。在此世纪内,卡尔斯克鲁纳军港增设了更多设施,包括五座位于基地西侧、排列成扇形的"五指船坞"(Femfingerdockan),以及位于港口西南岸、林侯门岛上的波勒姆干坞(Polhemsdockan),这些制船设施均持续使用到21世纪。 1780年代中,身为瑞典知名造船师的海军少将腓特烈·查普曼在卡尔斯克鲁纳基地担任船厂厂长,他任内负责主导基地的造船业务,还着手对整个厂区实施了全面改造。卡尔斯克鲁纳基地在这样的措施下,达成了三年内产出20艘船舰(战舰10艘、巡航舰10艘)的成效。此期间新建的基地地标包括了用于制式化造船流程的装备棚(Materialförråd)、厂长官邸(后为基地司令官邸)、以查普曼命名的大门。除此之外,基地的中央还盖了一座模型设计楼,楼内收藏军舰、基地设施的模型,亦作为官兵乘船出航前的集合地点。基地外则于1790年时建造了一组名为"史培尔营"(Bastion Sparre)的楼群,供海军军官和士官作为宿舍,一直到19世纪末才移交给政府机构当公署。 [[File: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0.jpg|缩略图|居右|400px|[https://p1.ssl.qhimg.com/t01dcd6cf59640bf472.jpg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 ===19世纪以后=== 进入19世纪后,虽然瑞典的强权地位已经随着古斯塔夫三世身亡和芬兰脱离瑞典统治而向下滑落,但卡尔斯克鲁纳依然是瑞典海军的首要基地。此外,由于1809年芬兰战争结束之后的瑞典边境没有战事,使得卡尔斯克鲁纳发展出更活跃的贸易及更迅速的发展,与欧洲别处的各座同类海军基地有所不同。 在19世纪中,基地西北侧建起了一道外部屏障,并称之为"船坞围墙"(Varvsmuren),以保护营区内的扇形船坞设施。这道墙一开始采用木制结构支撑,后来全面改为石造壁体。1821年至1826年间,海军基地北面的入口处设置了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卫兵楼(Högvakten),正对着镇上的街区,并充当基地玄关。1847年时,瑞典海军在斯图火门岛上增设海军军营(Båtsmanskasernen),内部可供500名水手长居住。1870年代内的基地大门西侧也替少年水兵队建造了一栋少年水兵营房(Skeppsgossekasernen),作为他们服役时的训练所。1895年时,又在大门东侧盖了卓利营(Bataljon af Trolle),归卡尔斯克鲁纳海岸炮兵团使用。 20世纪时的卡尔斯克鲁纳基地仍持续进行硬件更新。由于海军的水上飞机曾于1914年至1949年间驻在斯图火门岛,因此军方于1926年和1929年时在岛上盖了3号及4号机库(Flyghangarerna)。同于20世纪初期增添的还有1910年的军事监狱(Kronohäktet)及1921年的海军制衣厂(Beklädnadsverkstaden)。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年代较久远的要塞和防御体系也进行了现代化,还强化了抵抗敌机袭击的基地防空能力。1960年代及1970年代时,军用设施逐渐迁出特罗索岛上的闹区和斯图火门岛,此前的卡尔斯克鲁纳镇中心有将近一半的土地被海军基地占据。 1981年10月时的卡尔斯克鲁纳基地是苏联潜艇入侵案的事发之处。当时瑞典海军于该基地周边的海上举办军事演习、测试电脑导引的新型鱼雷,而苏联海军为了详加刺探,而派出S-363号潜艇前往当地执行情报搜集任务。该潜艇抵达瑞典近海后,又闯入了卡尔斯克鲁纳基地周边的管制水域,出没位置距离镇中心仅有30千米。10月27日晚间,S-363号潜艇在管制水域内搁浅,因而暴露行踪。瑞典军方进入戒备状态,出动了直升机、巡洋舰、驱逐舰和猎潜舰进行围捕,避免该潜艇逃离。此起国际事件引发了苏联-瑞典关系的紧绷,因为瑞典军方事后还发现苏军在艇内装配了核子武器。两国之间的僵局直到11月6日才落幕,以苏联向瑞典道歉赔款、瑞典交还潜艇和被俘人员告终。该艘潜艇的艇长阿纳托利·古申在被押期间,曾于卡尔斯克鲁纳基地内的韦斯特维克号导弹快艇上接受审问。 至1990年代时,瑞典海军的设施和活动已悉数从斯图火门岛撤离,全岛也都完全化为居民活动地区,还有部分土地转为民宅用途。1997年,瑞典海军博物馆在该岛正式开馆,透过馆藏品和展览活动来公开瑞典海军、基地和船坞自17世纪以降的发展史。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卡尔斯克鲁纳军港列为文化遗产,称其为"一座独一无二的、保存完好的欧洲海军城镇规划案例,融入了他国早期军港的元素,又替后世具有类似机能的城镇建立了楷模"。 ==海军派驻部队== 卡尔斯克鲁纳基地的战斗部队包括瑞典海军第1潜艇舰队(1. ubflj)和第3作战舰队(3. sjöstridsflj)。第1舰队是瑞典海军唯一的潜水艇部队,负责船舰情报搜集、全年监控并保卫瑞典领海,也会参与海上特战行动。旗下艇种包括哥得兰级潜艇3艘(哥得兰号、乌普兰号、哈兰号)及南曼兰级潜艇2艘(南曼兰号、东哥得兰号)。 第3作战舰队是瑞典海军的快速反应部队,由第31护卫舰支队(31. Korvettdivisionen)、第33除雷支队(33. Minröjningsdivisionen)和第34补勤支队(34. Underhållsdivisionen)组成。31支队有2艘斯德哥尔摩级护卫舰(斯德哥尔摩号、马尔默号)、2艘伟士比级护卫舰(赫尔辛堡号、海讷桑德号)及3艘塔帕级巡逻艇。第33支队配有寇斯特级水雷反制艇和史塔索级水雷反制艇,处理扫雷及猎雷勤务。第34支队则负责支援其他船舰的食粮、燃料等物资补给,该队的卡尔斯克鲁纳号曾扮演过布雷舰、补给舰及海外行动指挥舰等多种角色。 卡尔斯克鲁纳基地还派驻有瑞典海军作战训练所(SSS),其职责是提供全体海军官兵的海上作战、两栖作战培训项目,也包括单兵装备、海战武器、相关科技及战术的研发。海军基地队(MarinB)的队部也设在卡尔斯克鲁纳基地,主要任务是支援瑞典海军各个单位,以及为海军在国内外的行动给予技术、运输或后勤协助。基地队下辖的一个连负责卡尔斯克鲁纳等海军基地的戍卫及防御,另外两个海上情报连(Sjöinformationskompani)分别驻在斯德哥尔摩与哥特堡,透过雷达、船只或飞机监控边境。
返回「
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