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卧佛寺 的原始碼
←
卧佛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2卧佛寺.jpg|缩略图|[http://image.naic.org.cn/uploadfile/2017/1021/1508559446735830.jpg 原图连接]]]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盘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2001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卧佛寺 地区:北京西山 别称:十方普觉寺 国家:中国 ==历史文化== 十方普觉寺初建时,并没有现在的规模大。据梁思成先生考证,当时似只有中路山门殿至卧佛殿这一部份,东西两路院和中路院后的藏经楼都是后扩建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 元朝是该寺发展史上的转折,从英宗硕德八剌起,连续四代皇帝对它进行扩建,工期历时十年,耗银五百万两。 延佑七年(1320年)九月甲申,英宗建寿安山寺,给钞千万贯。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已亥,以寿安山造佛寺,置库掌财帛。三月,益寿安山造寺役军。十二月,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佛像。二年八月,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元史·英宗纪》。 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泰定帝修西番佛事于寿安山寺,三年乃罢《元史·泰定帝纪》。 天历元年(1328年),文宗立寿安山规运提点所;三年,改昭孝营缮司《元史·文宗纪》。 至顺二年(1331年)正月,文宗又以寿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命萨勒迪等总督其工没;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元史·文宗纪》。 明朝曾五次翻修、六次接驾,是该寺的全盛时期。第一次是宣德末至正统初,高僧广霖募诸中贵重修《宛署杂记》卷十九)。第二次是正统八年(1443年)后,英宗鼎新修建,赐名“寿安禅林”,并颁(大藏经》一部置诸佛殿(见“明宪宗寿安寺如来宝塔铭”)。第三次是成化十八年(1482年),宪宗敕建寿安寺如来宝塔。第四次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复重修《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一。 第五次是万历十四年(1586年),神宗出内帑重修,又赐《大藏经》及锦被等物。 这几次翻修中,规模最大的应推宪宗建如来宝塔了。此塔高六丈九尺,阔五丈四尺,深三丈五尺,顶覆相轮,檐悬宝铎,四周丹垩绘饰,塑菩萨神天之像。塔内藏有舍利,塔外建有左右二殿,各高二丈四尺。宪宗不但出重金建塔,而且还将香山乡民人谢真等户内地五顷二十五亩,赐予寿安寺如来宝塔供奉香火。 据《宛署杂记》、《日下旧闻考》等书记载,明代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神宗五个皇帝,都曾驾临该寺,其中神宗朱翊钧还去了两次。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十方普觉寺亦冷落了一段时间。时人曾有“乱后寺废,香灯久断矣”的记载(《天府广记)卷三十五)和“饥僧二三人,踏落叶、守败椽”的描述(《北游录))。 直到清雍正时期,怡亲王允祥舍资葺治,十方普觉寺才重复兴起来。允祥这次修建,工期一直延续到乾隆初年。 ==布局== 十方普觉寺又名卧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寿安山南麓,距市区20公里。唐贞观年间(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妙足”、“知足”。 卧佛寺坐北朝南,由3组并列院落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额题“智光重明”,四柱三楼灰筒瓦顶。牌坊过后是长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两侧古柏4行。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带较少。寺内还栽有两株娑罗树。近处有樱桃沟景点。 琉璃牌坊是山门殿前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的正面额“同参密藏”。碑坊的背面额“具足精严”,均为清高宗御笔。牌坊后有一半圆水池,水池两侧有钟、鼓楼,上有石桥通山门殿。 ==殿堂== 三佛殿是卧佛寺内最主要殿堂,因供奉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得名。在约1米高的须弥座上,三尊2.5米高的泥塑贴金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殿堂的两傍是彩塑十八罗汉。三佛殿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 卧佛殿面阔3间,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据歇山顶,两侧楹联为慈禧所书,殿中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卧佛。卧佛于元至治元年(1321)铸。佛身长5.d米,用铜25000公斤(25吨),铸铜用工7000个。铜佛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盘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殿的正面墙上挂一块“得大自在”的横匾。殿外左、右各有一碑,居右者是1734年所立,居左者是1749年所立,碑上刻有卧佛寺的简史。 配殿原有数十个大橱,皆藏着一卷一卷的经文,平时打封上锁,每年6月24日晾经时,才启封开锁。1966年佛经被毁。 四大天王殿,殿内塑四天王像。四大天王各有一个从者,还各有91子,辅佐四大天王各守一方。四大天王殿还供有韦驮(为佛教守护神之一,居四大天王32将之首)。自唐初以来,即被安置于寺院之中。 ===山门殿=== 山门殿,取“三门”谐音。意味:一日此三门,就引入一方清静之地。殿门匾额,原为雍正皇帝所提:十方普觉寺,现为已故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提。殿中供奉守门神---哼哈二将【东为哼将,西为哈将】 ===[[天王殿]]=== 殿内供奉六尊佛像: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居须弥山腰东,黄金为地;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居须弥山腰南,琉璃为地;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居须弥山腰西,白银为地;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居须弥山腰北,水晶为地。 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陀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陀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陀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 韦驮的佛像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和掌,两手同握金刚杵,另一种是单手握金刚杵立地,两种照行的韦驮佛像各有不同含意,双手握杵者表示该四欢迎四方游僧前来借宿〈俗称挂单〉,单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韦驮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欢迎。 ===佛殿=== 也被称为——大雄宝殿。居诸殿之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山顶。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御笔“双林遂境”木匾,门两侧有乾隆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现在都为爱新觉罗.溥杰所题。殿内供奉——横三世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南无药师佛也被称为大医王佛】。三世佛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后方供奉海岛观音,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卧佛殿=== 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斗栱,顶棚有彩画天花。门额前檐大匾“性月恒明”,为慈禧所题。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佛殿内上方有匾额“得大自在”,为乾隆皇帝所书。“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性月恒明”则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辉永照。 那尊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西脚东,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体态均匀,衣褶流畅,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概述== 十方普觉寺又名卧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寿安山南麓,距市区20公里。唐贞观年间(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妙足”、“知足”<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7/fjwh_1021/29336.html 北京卧佛寺 西山兰若之冠] </ref> 。卧佛寺坐北朝南,由3组并列院落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额题“智光重明”,四柱三楼灰筒瓦顶。牌坊过后是长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两侧古柏4行。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带较少。寺内还栽有两株娑罗树。近处有樱桃沟景点。 ==旅游景区== ===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是山门殿前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的正面额“同参密藏”。碑坊的背面额“具足精严”,均为清高宗御笔。牌坊后有一半圆水池,水池两侧有钟、鼓楼,上有石桥通山门殿。 ===卧佛殿=== 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斗栱,顶棚有彩画天花。门额前檐大匾“性月恒明”,为慈禧所题。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佛殿内上方有匾额“得大自在”,为乾隆皇帝所书。“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性月恒明”则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辉永照。 那尊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西脚东,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体态均匀,衣褶流畅,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三佛殿=== 三佛殿是卧佛寺内最主要殿堂,因供奉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得名。在约1米高的须弥座上,三尊2.5米高的泥塑贴金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殿堂的两傍是彩塑十八罗汉。三佛殿有东西配殿,东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达摩祖师”和“地藏菩萨”像。 ===三世佛殿=== 三世佛殿也被称为——大雄宝殿。居诸殿之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单檐山顶。殿前门额上悬有雍正御笔“双林遂境”木匾,门两侧有乾隆御题楹联:“翠竹黄花禅林空色相,宝幢珠珞梵宇妙庄严”。现在都为爱新觉罗.溥杰所题。殿内供奉——横三世佛,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婆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三世佛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后方供奉海岛观音,观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樱桃沟峡谷=== 卧佛寺西北行约500米左右,即为樱桃沟。这是一条外广内狭的幽静峡谷,两侧是秀挺峻拔的山峦,一条蜿蜒溪水清澈见底,再往西行约1千米,可见危峰对峙,陡壁如削,十分雄伟险峻,这是著名的金鸽子台。每逢雨季,可看悬崖陡壁上山水直泻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飞沫高扬,吼声震耳,深秋时节,这里山林红叶,绚丽多彩,与香山红叶堪称双绝。 ==视频== 卧佛寺又称十方普觉寺 因卧佛名扬天下 集西山灵秀虔诚香火一体 {{#iDisplay:u0903smu17b | 560 | 390 | qq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卧佛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