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历史地理 的原始碼
←
历史地理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历史地理</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9855/20170608191153-2016907670.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333074&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9855%2F20170608191153-2016907670.jpg%2F0&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历史地理》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历史地理学集刊,供历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参考。中国历史地理学以中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近现代学者有[[顾颉刚]]、[[严耕望]]、[[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陈桥驿]]、石泉、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周振鹤、李孝聪、唐晓峰、辛德勇、韩茂莉、吴松弟等。 ==办刊历史== 1987年,《历史地理》创刊。 2006年,刊期为年刊。 2013年,该刊刊期变更为半年刊。 ==版权== 书 名: 历史地理 作 者: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4月1日 ISBN: 9787208091795 开本: 16开 定价: 60.00元 ==内容== 《历史地理(第24辑)》主要收录了《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行政区域整理过程中的边界与插花地——以民国时期潼关划界为例》、《清末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分析》、《青州城市历史地理初步研究》、《“山结”、“水结”、“路结”——对于兰州在丝绸路上重要地位的新认识》、《辽代州制研究》、《清代南澳厅考》、《元代河南行省的站道研究》等文章,供历史、地理爱好者参考。 ==中国历史地理学== 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 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文。中国历史地理却一直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终是其他各个分支所不可或缺的。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为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现象,却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和对历史本身的认识。而历史研究也同样不能缺少对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条件——历史本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舞台——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地理的传统,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这样的条件所决定的,因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时又能从历史文献中吸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口改道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人们社会生活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的记载,但出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的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性== 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源于1900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是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的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探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掌握它们的规律。中国的沿革地理虽然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却一直没材形成一门学科,所以数百年来除了有少数几位专治沿革地理的学者之外,大多只是历史学家、经学家、训访学家、文学家、金石家的副业,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为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注释检索之用。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一般说来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释自然发展规津,也可用于解释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很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这在中国是本世纪中才具备的条件,所以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成立于1934年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还是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的。1935年,《禹贡》开始正式使用“中国历史地理”这个名词,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但从此后《禹贡》的内容和学者们的研究方面、方法来看,还是侧重于沿革方面的。面且,不久爆发的抗日战争和随之进行的内战使禹贡学会的活动不得不停顿,学者们的愿望无从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教育部所列出的大学历史系课程中还只有“沿革地理”。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的意见最为有力。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学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此后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也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还招收了专业本科生。到60年代初,有关学者对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以及它与沿革地理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仅个别人还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到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出现了多年的停顿,集中反映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在70年代末大体完成了。 中国历史地理学取得长足进步的时期。一种全国性的大型丛刊《历史地理》已经出版了十六辑,并以其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在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和不少地区性的和专题性的讨论会。数十名专业研究生完成学业,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并陆续成为各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和分支学科带头人,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他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原有的研究人员。一批总结性的论文集、概论和开拓性的专著先后问世,大批新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尽管以一门完整的学科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不少空白的分文和地区,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和边疆地区;还缺乏系统的学科理论和现代化的研究手段;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幅员相比,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显得太小,但我们还是可以这样断言: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从30年代的《禹贡》开始的、从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转变发展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 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奠基者:顾颉刚 近代历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谭其骧。 现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有:陈桥驿、石泉、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周振鹤、李孝聪、唐晓峰、辛德勇、韩茂莉等。 ==研究原则== 1、如同历史学一样,历史地理学探讨的是有关往日的问题。 2、如同历史学的资料与理论一样,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与理论是未定的。 3、辩论是历史地理学实践的中心。 4、历史地理学本质上关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化。 5、历史地理学在总体上是地理学的核心,不是地理学的边缘。 6、历史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点综合体,而不是关注空间分析。 7、历史地理学特别突出特定地点的历史特性。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1、航空照片、彩红外遥感的判识 2、田野考古与环境考古 3、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和古地理环境 研究内容 对历史学的意义 对地理学的意义 现实功能:历史边界、中外关系、行政区划、地区差异、经济开发、社会变迁、文化区域、旅游资源、人口与移民、民族分布与迁移、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够提供决策咨询。 发展历程 传统沿革地理 《禹贡》杂志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立 几大历史地理学家和研究机构: 顾颉刚 谭其骧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史念海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侯仁之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 4种刊物 《历史地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 《历史地理》,复旦大学主办,(1981年创刊) 《历史自然地理》(1982年创刊)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ref>[http://www.dili360.com/cng/tag/list/20285.htm 历史地理]中国国家地理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1 圖書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历史地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