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反共抗俄 的原始碼
←
反共抗俄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反共抗俄'''<br><img src="http://lh6.ggpht.com/_rQtQ8dROuIs/STqPOGebjkI/AAAAAAAABRc/-DKQmm3aGJw/s288/DSC0018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emyselfandtaco.blogspot.com/2008/12/family-day.html 圖片來自memyselfandtaco]</small> |} '''反共抗俄'''為1950年-1960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台]][[澎湖群島|澎]][[金門|金]][[馬祖|馬]]([[臺灣地區|自由地區]])所施行的重要[[基本國策]]及政治宣傳。其中,'''共'''指[[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俄'''則指[[蘇聯]]([[蘇俄]])。該國策基準為首先認定蘇俄為侵略者,其次指出靠蘇俄幫助的[[中共]]為[[漢奸]],並以國家民族生存為诉求,對所轄台灣民眾大力[[洗腦|宣傳]]以深植人心。 當時主導反共抗俄國策的[[中華民國政府]]<ref>[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105 中華民國政府],president</ref> 為因[[戡亂|國共內戰]]撤退至台灣。該國策歷經總統[[蔣中正]](五任)、[[嚴家淦]]及[[蔣經國]]任內,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國策取代。 ==反共抗俄基本論== 1949年10月9日,《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反共抗俄,實為我中華民國存亡、三民主義成敗的決定關頭。」 1952年10月10日,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召開,蔣介石指示四項任務。該大會通過的四項重大決議當中,除了第一項,將「中國國民黨總章」,改為「中國國民黨黨章」,並確定中國國民黨屬性為「革命民主黨」外,其於二至四項,均以反共抗俄有關。大會直至10月20日閉幕。至此,反共抗俄成為中華民國重要國策。 *第二項:接受總裁(蔣中正)交議之《[[反共抗俄基本論]]》,以為今後反共抗俄思想言論及行動依據之準則。 *第三項:通過「中國國民黨政綱」暨「反共抗俄時期工作綱領」。 *第四項:為團結中國青年參加革命戰鬥,特擬具本黨反共抗俄時期青年運動綱領案。 這裡面,作為反共抗俄準則的《反共抗俄基本論》共有:「前言」、「俄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傳統」、「反共抗俄戰爭的特質」、「國民革命的本質與方略」、「三民主義的哲學觀點」、「三民主義現階段的提綱」、「漢奸必滅」、「反共必勝」、「侵略必敗抗俄必成」及「反共抗俄總目標」等章節。其內容詳述「反共抗俄的形勢」;「如何因應蘇俄和『共匪』誇大而抹殺事實的宣傳方式」;「絕不能不先把『共匪』虛偽宣傳所造成錯誤觀念加以澄清」等等總重點工作。 ==源起== 1922年,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國]][[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成立的[[國民黨]][[軍政府]],在政權領導人孫中山主導下,採取[[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重要決策,史稱第一次[[國共合作]]。1925年,孫中山去世,以[[西山會議派]]為主的反共者,遭以蔣中正為主的「反對反共」者驅逐至國民黨掌權者之外。不過,在蔣中正取得政權後,卻以[[中國國民黨清黨|清黨]]為由,使用捕殺[[中共|共黨]]人士為手段,將共產黨逐出國民黨的勢力範圍。之後至1945年,國民黨與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日戰爭]]中雖有短暫合作,但總括而言,「反共」常為國民黨主要政策之一。 1949年,[[戡亂|國共內戰]]加劇,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於戰事失利後,從[[中國大陸]]輾轉撤退至[[台灣]]。1950年,以[[復行視事]]為由重新取得國民黨黨內權力的蔣中正,重新主導由國民黨建構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台灣為政權根據地的政府,除了不承認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且以本有反共政策,配合美國興起的[[反共主義]],建立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與政治宣傳來對抗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並爭取國際支持。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反共抗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