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反戰車砲 的原始碼
←
反戰車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反戰車砲'''<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army/ptz89-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army/ptz89.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反坦克炮''',又称“'''战車防禦炮'''”(即“反擊戰車炮”,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則稱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簡寫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 ==特性== 反坦克砲也是[[加農砲]]的一個分支,特點在於砲口初速高,砲身較為低矮以降低被發現的機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許多國家都有設計與生產專門的反坦克砲給步兵單位使用,各國戰防砲幾乎全數採用37公厘口徑。隨著坦克的裝甲厚度逐漸增加,反坦克砲的口徑也水漲船高,射擊的彈藥種類也從單純的[[穿甲彈]]<ref>[http://blog.udn.com/MengyuanWang/114181102 穿甲彈],blog.udn.com</ref> 演變出[[成型裝藥]]與[[脫殼穿甲彈]]等設計。 为了提高炮弹初速,增大膛压,追求更高的穿甲能力,二战中多个参战国还设计过数款锥膛反坦克炮,又稱口徑漸減炮管。此类炮的炮管内径自炮膛至炮口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使用形似APCR(但不相同)的,带有特殊软质金属弹托和硬质弹芯的特种炮弹。击发后,炮弹在炮膛的运动过程中受到身管口径不断缩小的影响,软金属发生变形,整个炮弹逐渐变细,而硬金属弹芯逐渐突出。在这一个过程中,炮弹与炮膛紧密贴合,能够获得极大膛压和初速。不过,由于錐膛炮的寿命较短(身管磨损严重),火炮和弹药造价高昂而未能广泛应用。这应该属于反坦克炮追求穿甲能力的极端例子。 ==歷史== 最早的反坦克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各国军队都没有专门的反坦克炮,多用步兵野炮临时充当反坦克炮对坦克射击。在1920年代,[[瑞士]]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高射两用炮,口径为二十公厘。 二戰中期開始,反坦克炮從只有拖曳式演變為拖曳與自走兩類,後者伴隨[[坦克]]運動,以相近的運動力在戰場上摧毀敵人的裝甲車輛。前者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的PAK38型50毫米口径戰防砲與PAK40型75毫米口径戰防砲。後者的例子則有納粹德國的[[黃鼠狼I|貂鼠式自行反坦克炮]],蘇聯的[[SU-85驅逐坦克|SU-85]]、SU-100等型號,美国的[[M10驅逐戰車|M-10]]、[[M18地獄貓|M-18]]、M-36等。 另外,Flak 18/36型火砲(即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88战防炮]])雖然時常被德國陸軍用以進行反戰車任務,但它並非戰防砲,而是一种高射砲。在其基础上,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了PAK43型反坦克炮,其发展型KWK43型作为主炮安装在著名的[[虎王|虎王坦克]]上。 在[[二战]]後,反坦克炮的發展分為兩方面。過去小口徑的反坦克炮與[[反坦克槍]]由無[[後座力]]的武器取代,這些武器包含[[火箭筒]]、[[火箭推進榴彈]]以及[[無後座力炮]]。中大口徑反坦克炮由[[反坦克飛彈]]所取代,這些飛彈可由步兵攜帶或者是安裝在車輛上操作,但仍有極少數的反坦克炮現今仍服役著,如蘇聯/俄羅斯的[[2A45反坦克炮]]。 但因為可以發射唯一可較易貫穿'''間隙[[裝甲]]'''和'''[[反應裝甲]]'''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所以對於新一代的坦克攻擊效果最佳,但又因其笨重故最後變成由坦克來搭載,即演變成為[[坦克炮]],並把坦克視為最佳的反坦克武器。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反戰車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