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后渚港 的原始碼
←
后渚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974bb.jpg|thumb|right| [http://qz.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46/20150716/2016d81ed9eb1711f98623.jpg 原图链接]]] [[后渚港]],港区距[[泉州湾]]湾口约15公里,口门有大坠岛、小坠岛把航道分为几条;口门内有[[七星礁]]、南鸟礁、北鸟礁、马头礁,附近水深达10米以上。后渚港位于马头礁附近,港内掩护条件尚好,便于船只停泊启航,东北大风对靠泊作业有一定影响。后渚港区海路北距[[福州港]]157海里,距上海港598海里;东距基隆港152海里;南距厦门港84海里,距香港357海里。<ref>[https://www.xzbu.com/3/view-1742944.htm 后渚港] </ref> 中文名: 后渚港 位 于:马头礁附近 时 间: 1974年12月 总 长: 82米 ==港口简介== 泉州海上交通历史悠久,南朝至唐初与东南亚、中东、东北非一些国家有交通贸易往来。宋代,泉州港与交州(交趾)、广州、扬州并称中国四大贸易商港。元代,成为中国对外通商重要港口,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于世。明清两朝海禁、迁界,后渚港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相继开埠,后渚港成为一般地方港。 解放后,后渚港有海军码头及木帆船小码头各1座,大宗货物要在海中盘驳。由于台湾海峡形势影响,1957年起停止对外轮开放,未能开发建设。1971年,在新港区马头山下填筑堆场。1974年10月,建成通新港区道路1.53公里,并划出2块外轮避风锚地,可供3000吨级停泊。1974年12月,开始建设2个500吨级浮码头。以后由交通、石油、粮食、海巡等部门投资,建成码头8座及3个万吨级浮筒。1992年,建成环港公路,各项设施日渐完善。 ==主要规模== 500吨级趸船浮码头 2个泊位,总长82米,宽9米,钢引桥21米,宽4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0米,年吞吐量10万吨。1979年9月建成,闽海225轮首航香港。 3000吨级杂货码头为有纵向连系梁的钢筋水泥高桩,大板结构。码头平台长124米,宽20米,栈桥长74.54米,宽8米,标高6.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20万吨。1985年9月建成,1987年8月泉州—香港客运试航。 500吨级过驳码头 2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艘500吨级船舶。码头平台长102米,宽15米,栈桥长90米,宽8米。设计水深罗零-5米,年吞吐量12万吨。1988年9月建成。 5000吨级客货码头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51.3米,宽25米,标高+7米,两道栈桥为76×8(米)和65×8(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16~20万吨,旅客4~5万人次。1990年建成。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和平号考察船在该码头停靠。 3500吨级石油码头 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65米,两边人行道长74.7米,引堤长24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4年5月建成,为泉州石油公司专用码头。 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33.5米,宽18米,栈桥长150米,宽7米,标高+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30万吨。1987年12月建成。 后渚客渡码头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9米,宽8.4米,沿江设4米宽楼梯,栈桥及引堤长193米,宽2米,码头平台标高6.5米,栈桥标高6.8米。1990年12月建成。 后渚海巡码头长60米,宽8米,为停靠缉私艇专用。 万吨级浮筒在秀土锚地抛设3个万吨级浮筒,连拉两艘万吨级船舶,两侧各靠4艘500吨级驳船进行装卸作业,浮力36吨。1987年建成后,先后系泊新加坡明城号(实载1.02万吨)、广远公司云岭号(实载2万吨)、巴拿马加利号(实载1.18万吨)、古巴籍帕尔玛木卡号(实载1.33万吨)等万吨远洋轮。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后渚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