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周珏良 的原始碼
←
周珏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周珏良</big>''' |- |<center><img src=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7d58572a82ce4cacb1eddd67c7057f92.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38525479_120488763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周珏良'''(1916.3-1992.10),男,汉族,[[安徽]]东至人,出生于[[天津]],[[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ref> [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28/9o8r117i6g.html 周珏良 ],名人简历网</ref>。安徽东至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8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研究院。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英译作品《毛泽东选集》(合译)、《周恩来选集》(合译)、《毛泽东诗词》(合译)等。。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文名称----Zhou Jueliang 出生日期----1916年3月 出生地点----天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翻译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逝世日期----1992年10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人物经历==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外文系。1945年至1947年任天津工商学院、女子文理学院、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1947年9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9年8月回国,到外国语学校英文系任教。1953年至1954年赴[[朝鲜]]任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处[[翻译]];1975年至1980年调外交部任翻译室副主任。曾任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于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bw70/2011-09/15/content_13695499.htm 周珏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1-09-15</ref>。1948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研究院。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周珏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员,并担任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 他多年潜心于西方文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特别注重艺术性的研究,认为中西文论各有所长,可相互补充。 ==主要贡献== 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周恩来选集》上卷和《毛泽东诗词》等英文本的定稿工作。曾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在英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化方面深有研究,尤其在中西文论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其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有:《麦克白的悲剧效果》、《毕利·伯德的一种读法》、《中国诗论中的形式直觉》、《河、海、园--"红楼梦"、"莫比·鸿克"、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和《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等。代表性译著有:美国麦克兰(Norman Maclean)《李尔王分析》、《济慈论诗书简》、惠特曼《1955年(草叶集)序言》、《蒙太彭夫人书信选》、《水手毕利·伯德》及一些英文散文和诗篇。编著的有关英美文学的书有:《英美文学欣赏》、《英国文学名篇选注》(主编之一),并与王佐良共同主持国家重点项目《英国文学史》(五卷本)的撰写工作。 他是《英美文学欣赏》、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五卷本《美国文学史》、也是《文学名篇选注》主编之一。参加了英译本《毛泽东诗词》(197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977),《周恩来选集》上卷(1981)的定稿工作。曾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多次在重大的国际、国内会议上作过同声传译工作。 '''翻译作品''' 他曾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工作,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有他的看法。他认为,翻译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理解原著的问题,和在另外一种语言里表达的问题。理解就是"信、达、雅"的前提,表达就是"信、达、雅"的现实。关于译文的语言,他认为以今日中国而论主要应当用白话文。他自己就喜欢用一种"提炼了的白话",既是白话又多少是书面语,不那么"白",但也不多带文言的腔调,若原文有很突出的风格特点,也可以破格用别的方式来照顾一下。他因为研究文学理论,所以对文学理论的翻译很注意,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翻译的著作还有《蒙太古夫人书信选》(1985),赫·麦尔维尔的《水手毕利·伯德》(1987)和一些英文散文、诗篇。1994年5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周珏良文集》,分论文及译文两部分。书前有王佐良撰序及作者传略,冰心为该书题书名。英译作品《毛泽东选集》(合译)、《周恩来选集》(合译)、《毛泽东诗词》(合译)等。 ==人物评价== 周珏良是博士生导师,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学生也经常到他家请教,逢年过节还邀请学生于家中欢聚。周珏良的教学研究范围为英、美和比较文学,偏重于诗,小说和文学理论。以西方的批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已经很多,也颇有成绩,而把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用于西方文学上去也会别开生面,注意到这方面的人尚少,值得提倡。他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论文有《麦克白的悲剧效果》(1981)、《<毕利·伯德>的一种读法》,《中国诗论中的形式直觉》(1991)等。他认为,中国人研究西方文学用比较的方法有广阔的天地,但是首先要通文学然后再谈比较,也就是说首先要精通中国文学和一门以上的外国文学,才能谈得上中外文学比较。只靠翻译作品,或懂得一点外文而主要靠翻译作品,就做比较文学的研究,不是肤浅就是牵强,是不会有什么好成绩的。他在这方面的文章有《河、海、园--<红楼梦>、<莫比·迪克>、<哈克贝里·芬>的比较研究》(1983)和《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1987)等。他认为,中国研究外国文学的人也要懂得中国文学,包括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特别是前者,这样才有比较才有新意,而不致老是跟着外国人后面跑。强调研究外国文学,先要把外国人研究的方法搞通了,知其究竟然后才能谈比较,这样才能全局在胸,对自己专精的那一国文学,也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翻译家]]
返回「
周珏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