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国际会议 的原始碼
←
国际会议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国际会议</big>''' |- |<center><img src=http://img.zjolcdn.com/pic/0/06/86/70/6867038_965217.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06/05/020685552.s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国际会议 实质: 数国以上的代表举行的多边集会 目的: 解决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利益 |} '''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ref>[https://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06/05/020685552.shtml 刘跃进赴俄罗斯出席国际禁毒会议]浙江在线</ref> == 产生发展 ==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议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社会致力于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努力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所谓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国际会议的产生:国际会议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国际会议源自古代国家的外交活动。它最初是两个国家的代表会晤以处理彼此关心的事务,后来逐步发展到数个国家以集会的方式解决涉及相互利益的问题。在古代,东西方都有过原始形式的国际会议。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曾存在过诸侯国家集会的实 践。例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和宋、鲁、卫、吴等国的诸侯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 又如公元前564年的"弭兵之盟",参加的有14国之多。在西方,[[荷马史诗]]《伊里亚特》 中已有各方召开会议讨论战争或媾和问题的描述。古代希腊,则有过城邦之间的邦际会议 。比如有名的"近邻同盟",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全体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作出有约束力的决定。然而,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上述这些集会只是国际会议的雏形。 进入中世纪之后,随着封建[[君主制]]的巩固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国际会议形式在西方获得了新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由罗马教皇多次召开的所谓"万国宗教会议"。这些会议的参加者包括 欧洲各国的僧侣代表,也有世俗国君的使节。会议不仅讨论宗教问题,还涉及世俗问题。到15世纪,宗教会议除讨论那些重大的宗教问题之外,还探讨一些政治性问题,如[[国际冲突]]等,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曾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些会议上,国君及其使节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与会的代表团初步具有了"民族"的性质。可以说,万国宗教会议是国际会议的前身。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会议,首推17世纪中叶在德国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这次会议旨在解决30年战争(1618年-1648年)问题。当时欧洲大陆的多数国家,如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瑞典、法国、西班牙等,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经过各方长时间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648年10月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结束了使[[欧洲]]大陆饱经战乱之苦的30年战争。在此后的一 个多世纪之中,和约对欧洲大陆的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近代国家间通过举行大规模国际会议这种形式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先例。这次会议虽在 组织及程序上还不完善,但仍解决了许多技术性问题,如礼宾礼仪规定、代表的位次、代表的全权证书等问题。会议中出现了大量的磋商和斡旋。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之后,国际会议的实践不断丰富。18世纪有旨在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乌特勒支和会等。 == 分类 == '''概述''' 国际会议各式各样,名目繁多,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按会议参加国家的数量可分为双边的(如美苏首脑会议)或多边的(如[[亚非会议]]),按与会的代表性可分为政府间的或民间的。若以会议所涉及问题的范围定,又可分为单一议题的和多种议题的。而从会议的筹备、发起看,则可分成国际组织召开的和非国际组织召开的。从[[地理]]区域看,还可分世界性会议或区域性会议。以参加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而论,可分为社会主义国家会议或资本主义国家会议,以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可分为发展中国家会议或发达国家会议。若按与会各国代表的级别,可分为最高级会议(即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大使级会议和专家会议。 就国际会议本身所讨论、解决的问题而言,又可分为: '''和平会议''' 通常是一场国际性战争结束之后,由交战国及有关国家参加,旨在处理善后问题、确定战后安排进而缔结和约。例如,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在这类会议上,常常是战胜国发挥主导作用,决定会议的结果。 '''军事会议''' 制订战时作战计划、决定和平时期的军事政策,或讨论裁军问题。例如,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北约国防部长会议]];40国裁军谈判会议。 '''外交会议''' 讨论、缔结涉及国际法问题的条约、公约或协议。如1961年签订外交关系公约的维也纳会议;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经济会议''' 讨论、解决有关世界经济问题,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会议,如1933年的世界经济会议;1977年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 '''政治会议''' 旨在解决地区冲突和调整和平时期国家间的关系,如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1989年的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 此外,就会议的目的而言,可以是交换情况,也可以是为了向各与会国政府作出有拘束力的决议或者无拘束力的建议,还可以是举行谈判和起草一项条约。从会议所产生的作用看,亦可分为进步的、积极的或反动的、消极的。 == 近现代后 == 19世纪之后,国际会议日趋频繁,其范围以及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通过国际会议处理重要国际问题的方式已成为国际生活中的一种正常制度,以至有人将19世纪称作"国际会议世纪"。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大约举行过近百次重要的政府间国际会议,至于民间的国际会议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时期的国际会议不再局限于解决有关国际战争的问题,也开始用以调整和平时期的国家间关系。它们不仅讨论政治问题,也研究经济、宗教、国际法、国际河流航行等问题。参加国际会议的国家日益增加,维也纳会议有53个国家及邦参加,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参加者包括世界44个国家的代表。经过长期的实践,国际会议的组织和程序日臻完善,形成了许多惯例和规则。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国际会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