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地应力 的原始碼
←
地应力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地应力</big> ''' |- | <center><img src=http://www.gridworld.com.cn/upload/editor/image/20161219/19144115097.pn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gridworld.com.cn/software.aspx?id=7 来自 哔哩哔哩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地应力 外文名 crustal stress 性 质 [[内应力]]效应 属 于 [[地壳]]应力的统称 特 点 地壳中的未受 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 '''地应力'''(crustal stress)存在于[[地壳]]中的[[应力]]。即由于[[岩石]]形变而引起的介质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ref>[http://www.gridworld.com.cn/software.aspx?id=7 地应力],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简介== 它一般包括两部分:(1)由覆盖岩石的重量引起的应力,它是由引力和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引起的;(2)由邻近地块或底部传递过来的[[构造应力]]。这种应力是指与标准状态差异的部分,它除包括由邻近地块或底部传来的现代构造应力外,还包括过去构造运动残留下来而尚未完全松弛掉的[[残留应力]],以及附近人为工程(如[[隧洞]]、开采面)引起的应力变化。构造应力直接反映地壳运动的动力源,它是造成[[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构造应力强烈的地区开挖隧洞,由于洞壁成为自由表面容易变形,使洞体逐渐缩小或造成坍塌,因此研究地应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含义== 地应力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原因使地壳物质产生了内应力效应,这种应力称为地应力,它是地壳应力的统称。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通常﹐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应力随(地表以下)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由于所处的构造部位和地理位置不同﹐各处的应力增加的梯度也不相同。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空间分布的总合,称为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的地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力场。 地质力学认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处发生的一切形变﹐如褶皱﹑断裂等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特征== 新构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马拉雅构造期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力作用的主应力方向出现了全新的特征。在喜马拉雅构造期,中国岩石圈的主应力方向总体来说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国西部的主应力方向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中国东部则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东走向。 到新构造期,主应力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除青藏高原西部和新疆大部仍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外,中国北方大部已经变为北东东-南西西走向至东西走向,而中国南方大部则变为北西-南东走向,三者合起来呈现出放射状散布的特点,这种构造应力场是以前的地史上不曾有过的,它说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造成的影响已经较喜马拉雅期为弱,而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又开始显现出来,二者势均力敌的结果便是这种放射状应力场的形成。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地应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