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地方戏大观 的原始碼
←
地方戏大观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地方戏大观</big> ''' |- | [[File:0 (5)354676878.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45181/20160815061102-1636601893.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63361213&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45181%2F20160815061102-1636601893.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地方戏指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越剧]]、[[黄梅戏]]、[[豫剧]]、[[昆曲]]、[[秦腔]]、[[川剧]]、[[泸剧]]、[[淮剧]]、[[沪剧]]、[[锡剧]]、[[吕剧]]、[[河北梆]]子、[[湖南花鼓]]、[[蒲剧]]等等三百余种至今仍流行的地方戏。地方戏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 ==基本内容== 举例:越剧、黄梅戏、豫剧 相对:全国的剧种 中文名称:地方戏大观 类别: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越剧== 越剧(yuèjù 英文:shaoxing opera)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仅次于京剧,也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发祥于上海。由当地民间歌曲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逐渐发展而成。 越剧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 、落子戏 ,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在第二十届戏剧白玉兰奖时,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先生获得终身成就奖。 ==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图为豫剧代表作之一的《花木兰》 ==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清代中叶,在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经典传统戏如《[[安寿保卖身]]》、《[[珍珠塔]]》、《[[孟丽君]]》等,旗装戏《[[蓝齐格格]]》;都市新淮剧有《金龙与蜉蝣》;新编舞台精品工程剧目有《[[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诺言]]》等。 ==梆子== 梆子,又名梆板,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 ==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川剧== 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ref>[https://www.docin.com/p-713137531.html 戏曲大观]豆丁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14 舞蹈音樂]]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地方戏大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