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坡芽歌书 的原始碼
←
坡芽歌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坡芽歌书.jpeg|有框|右|<big>坡芽歌书</big>[http://images.shobserver.com/jfrb/files/20161021/223227_150997.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6-10-21/getArticle.htm?id=65027 来自 解放日报 的图片]]] '''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由 81个图画文字构成,笔法简洁、形象,每一个图画文字代表一首歌。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最优美的篇章。2006年年由学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发现整理成《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于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ref>[http://www.ynfn.gov.cn/Item/25040.aspx 富宁壮族文化瑰宝——坡芽山歌],富宁政务网, 2016-9-9</ref>。 ==基本简介==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庄里世代传唱着一种[[山歌]],唱山歌时人们会参照一张画着奇怪图形符号的土布帮助记忆,这就是后来被惊叹为“活着的图画文字”的坡芽歌书。 “坡芽”为壮语,是开满染饭花的山坡之意。当地村民习惯用一种叫做“染饭花”的花朵与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饭]]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芽”即染饭花。 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其中农姓有48户,其余为韦、黄等姓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狩猎。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民风古朴,代代相传的山歌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坡芽歌书是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剥隘镇]]坡芽村发现的,原件为一块画有81个奇特图形符号的土布。 据介绍,这是祖传的一份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minsu/2010-06/04/content_20190278.htm 壮族“坡芽”山歌绘在土布上 81首只为“情”],中国网 , 2010-6-4</ref>。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 坡芽歌书是一块小小的土布,土布上有红色仙人掌汁绘成的81个古老图画符号,一个符号代表一首壮族山歌。歌书具备壮民族百科全书的史诗性质和要素,反映壮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具有[[人类学]]、[[民俗学]]、[[文字学]]、[[音乐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 ==生态环境==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驮娘江畔的剥隘镇,不仅是云南通往两广的大门,也是壮族文化的“富矿区”。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又称“杨咪咪花”,采黄花煮于沸水,可得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所需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村庄因位于“坡芽”而得名。 歌圩文化在这里长盛不衰,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广西]]也不多见。而大山深处的坡芽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散发着古老[[文明]]的荣光。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花繁叶茂,四季如春。壮族祖先是这块土地最早的开发者,这里是壮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练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民族风俗浓醇,当时去的时候刚好是阴历的八月十五,村民拿出自制的月饼招待我这个远方来的客人……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坡芽歌书。 富宁县隶属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地处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与越南毗邻。这里的山地[[水域]]曾是壮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义的红色迂回区。坡芽村所属的剥隘自古是西南边陲重镇(李方桂曾发表过该地语言的调查报告1944、1957),可通舟直达南宁,为两广与云南通商要口。现在富宁县城街头最醒目的标语是:“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壮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鲜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以“那”(壮语稻田、水田之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富宁壮族也因此被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书》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记录的壮语是同[[百色市|百色]]地区一样的壮语北方[[方言]]。 ==视频== ===<center> 坡芽歌书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穿在身上的艺术:T台秀《坡芽歌书》,黑色壮族服装是信仰</center> <center>{{#iDisplay:v3040or7mnp|560|390|qq}}</center> <center>富宁坡芽歌书“舍得舍不得”</center> <center>{{#iDisplay:i0310p3u8nf|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返回「
坡芽歌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