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埔裏社廳城 的原始碼
←
埔裏社廳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埔里社廳城'''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0/08/27/3273423_3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73423 圖片來自ltn] </small> |} '''埔里社廳城''',俗稱'''大埔城'''<ref>{{Cite web |url=http://www.puli.gov.tw/web_travel/history/index.php?index_id=7 |title=媚麗埔里-大埔城誌-歷史大事--歷史說明 - 南投縣埔里鎮公所 |accessdate=2014-04-28 |archive-date=2019-10-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025063511/http://www.puli.gov.tw/web_travel/history/index.php?index_id=7 |dead-url=no }}</ref>,是一座過去存在於今天[[臺灣]][[南投縣]][[埔里鎮]]的[[城池]],為[[台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埔里社廳]]的[[治所|廳治]]所在,該廳於[[光緒]]元年(1875年)所設,而築城則始於[[光緒]]四年(1878年)。此城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被徹底拆毀,原有的市街型態也被大幅調整。 == 沿革 == 清光緒四年(1878年)駐守埔里社廳的臺灣鎮總兵[[吳光亮]]為防禦與[[臺灣原住民|原住民]]之間的衝突,於是向朝廷奏請後以官帑四千圓開始建築土城,周長約500丈,內有衙署,外則另種有[[刺竹|刺竹林]],並有護城河環繞,進出城門得通過吊橋,且有衛卒日夜輪流看守。此城建好後,除了是埔里社廳的行政中心外,也是中路[[開山撫番]]的政治及軍事重鎮,奠定了清廷在[[埔里盆地]]的統治基礎,吸引了不少漢人進入埔里開墾並加速了埔里一帶的漢化。 進入日治時期後,該城在大正三年(1914年)因[[市區改正]]而遭到拆毀,而三年後埔里因地震而重創後,日本政府在重建時將原先不規則的街道加擴大、拉直,又新闢了一些街道,使得城內的景觀也大幅改變。 == 建築特色 == 埔里社廳城形狀接近圓形,高1丈6尺,寬1丈,外有刺竹林與護城河,開有東南西北四方城門,但因城軸線與[[子午線]]偏差45°,所以東門其實是在東南方,而南門其實是在西南方,其他的門亦如此偏差。而在城內則設有分府辦公廳與北路協鎮府等衙署。 == 其他 == 北路協鎮府衙門門口有一對石獅,日治時期曾被移置到能高社、[[能高神社]]充當[[狛犬]],後來跟神社石燈籠等文物一同搬到埔里[[醒靈寺]]。這對石獅原本放在醒靈寺參聖門,後來經過處理後改放到三川門前。跟舊貌相比,現在的石獅已上有彩繪。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埔裏社廳城
」頁面